书目

社会工作者心理能力建设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者是解决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重要负责人,担负着深入百姓生活、听取百姓心声的重要责任,也是帮助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力量。2021年是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年,站在历史的交会点,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者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元,身上肩负的使命也有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新要求,这需要广大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其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重视服务对象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提升,注重“全人”发展。可以说,社会和国家对于广大社会工作者有着较高的期待,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价值,有效做好助人自助工作,提升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素质,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是社会工作者需要不停思考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听取百姓“声”,处理好百姓“事”,做好助人自助工作,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并非易事。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人群存在一定特殊性,如有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矫正人员、优抚人员、受救助人员等生活陷入一定困境的群体,或是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缺乏合理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或手段,缺乏良好的心理资源,有些还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或心理异常,这会给社会工作增加不小的难度。社会工作者自身在长期接触人民生活百态的同时,也少不了为负面事件所影响,为负面情绪所困扰,工作压力相应增加也是常有的事。因此,社会工作者更需要建设好心理能力,不仅要提升自己对他人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应对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借助专业技巧和手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要从自身出发,稳住心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社会工作者心理能力建设》从上述角度出发,为社会工作者答疑解惑。这本书不仅包含对专业知识的讲解,更从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通过例证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这些内容正是现阶段社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简介

陈沛然,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任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1989年生,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先后入选南京市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对象、江宁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等。先后获得江宁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江宁区“十佳青年”、江宁区优秀文化人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5项,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奖2项、市厅级研究成果奖14项,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作为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机构作为作者出版专著、译著等8部。汪娟娟,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秘书长,1988年生,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先后入选江宁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江宁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江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智库专家等。近年来,完成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6项,获得市厅级研究成果奖7项,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发表论文6篇,参与出版图书3部。孙薇,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团支部书记,1994年生,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师从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申荷永先生。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