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刘禾,学者,作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全球史、新翻译理论、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等,曾获美国古根汉(Guggenheim)学术大奖。英文学术专著有:TheFreudianRobo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TheClashofEmpire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年),TranslingualPractice(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TokenofExchange(主编,杜克大学出版社,1999年),Writingand MaterialityinChina(与Zeitlin合编,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2003年)等。中文专著有:《语际书写》(香港天地出版社,1997年;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持灯的使者》(主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跨语际实践》(三联书店,2002年,2007年),《帝国的话语政治》(三联书店,2014年,2020年),《六个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主编,三联书店,2016年),以及部学术校注版晚清刊物《天义·衡报》(与万仕国合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