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救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历来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带,战乱、兵匪的祸害也高频出现,由此引发的饥荒给民众特别是乡村民众生命维持带来了极大威胁,灾荒救济特别是乡村灾荒救济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日常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乡村救济工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成效,没有阻止大规模人口非正常死亡。新中国成立,一个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产生,古老的乡村救济工作出现了全新的理念、政策和行动,产生了与旧中国完全不同的救济成效。在同样的灾害规模下,非正常人口死亡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救济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人民生命保障为根本目的,在继承传统乡村救济经验的基础上,对乡村救济的思路原则、政策措施和行动路径全面创新,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特征的乡村救济模式:以恢复生产为救济的根本手段、以集体自救为救济的主要路径、以党政领导为救济的组织方式、以社会改造为救济的协同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救济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变迁过程,产生了巨大成效,在有限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实现乡村救济效果化,不仅在中国社会救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救济史上成功的案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救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面掌握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救济理论与实践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中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深刻挖掘和提炼,对丰富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概括,对一些教训也进行了客观表达与呈现。研究结论对当下乡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谢迪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主持人,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广东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概论”课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乡村社会发展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2015年、2017年连续两届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