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针对国际、国内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出于对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的初衷,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中,本书力求用系统的方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构思经济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提出了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有着重大区别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本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并设计了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同时摒弃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缺陷的经济体制。它按地区建立政府管控的供需契合枢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即需求者既能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更公平的竞争,又能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计划和竞争的统一。在纵向维度上,通过把宏观平衡计划转化为宏观调控参数,再经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传导到企业的生产契约中,从而实现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的统一;在横向维度上,通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的计划管控,将一个经济活动分为契约签订前的竞争阶段和契约签订后的计划阶段,以可验证可重复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竞争性和计划性的统一。第二,由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和微观管控点——供需契合枢纽的管控对象主要是交换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所以,使政府直接干预的对象真正离开了需要自主决策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它不仅支持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自主决策性,而且为政府提供了驾驭经济运行的管控“枢纽”。第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依需尽能,按劳配酬”的分配机制,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宏观平衡计划之中,将宏观平衡需要和微观活力需要在分配机制上统一在一起。第四,计划-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契约后阶段的计划性,实现了资本生产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降至仅可以获取利息的水平,同时提高智慧资本的地位。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还通过智慧劳动内核、关键帮助劳动内核的改造实现全生产要素劳动内核化。它不仅解决了不同所有制形式按劳配酬的难题,还可以避免经济剥削的发生。第五,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本性需要并经过精心体制设计,实现了有计划有目的、威力远大于“无形的手”且包含“无形的手”“无形的眼”“无形的脑”的、无所不在的“无形的大圣”——有管理的制约机制,实现了机制经济监管。第六,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将不再主要依靠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实施,而是靠规则制定、调控因子的调整来实现,管理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七,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国民用未来劳动来“置换”现实消费,再用自己的消费需求创造自身就近就业的机会,又通过就业收入支付提前消费的欠款,打通了供需阻隔,为快速发展经济找到了新的途径。第八,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产品的新陈代谢作为国家战略落实到经济体制中。该书还提出了十个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理念。作者在书中不仅原创地提出了经济体制设计理论、计划平衡理论、宏观平衡计划传导理论、制约机制设计理论、分配机制理论、置换机制理论,还提出了价值观升华的新视角;不仅对宏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养老体制改革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方案,还提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改革思路,很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参加讨论。本书适合理论研究工作者、政府工作成员、研究生院和大学师生、企业家和企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潘之凯,男,1948年生人,现任北京纳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1992年结业于中央党校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培训班。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进入拥有1万2千人、当年国内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国营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先后担任生产、计划、劳资、教育等企业可使管理工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缺陷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1985年开始,在774厂所属的北京电子实业公司任总经理期间,直接参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竞争,体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长处与弊端,于是产生了构建一种既能吸纳和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优势同时又能摒弃其弊端的新体制的强烈愿望。1989年起,在中国瑞大系统装备公司(前身为电子部雷达局)担任技术部负责人时,对国企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切的感受和了解。从1992年起,为探求经济理论、构思新型经济体制,停薪留职,“下海”求索,在创办民企中了解民企,在竞争实践中了解竞争,在了解竞争之“事”中,寻求其中之“是”。关于对“计划—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最早以《关于建立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为题首发于2015年第4期《战略与风险管理》学术刊物。目前正在为更深入更系统地阐释新体制撰写专著。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