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李筱荣2018观点

内容简介

眼底疾病是众多纷繁眼疾中比较常见、相对复杂、影响视力较大的一类疾病,包括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部疾病、变性性疾病等。眼底疾病病因繁多、病程表现各异、疾病变化迅速;很多病变治疗存在争议且效果不佳。其中,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就是一种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尚存争议较多的眼底疾病之一。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不仅是屈光度发生变化,眼部组织同时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伴有眼轴的延长和眼基质的改变,如颞侧弧形斑、色素细胞破坏、色素上皮变薄、豹纹状眼底、Fuchs斑、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继发新生血管及巩膜变薄等。由于上述这些变化,患者视功能欠佳,视觉质量不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中,黄斑病变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三种常见类型:萎缩性黄斑病变、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和牵拉性黄斑病变。同样是高度近视,为什么有些患者发生萎缩性黄斑病变,有些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而另一些患者却发生牵拉性黄斑病变?在牵拉性黄斑病变中,后巩膜加固术效果确切吗?后巩膜加固术,还是玻璃体切除术,或是二者联合?诸如此类问题,值得广大眼底病医生去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本书内容从高度近视的概述、流行病学、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高度近视病理改变、高度近视的眼底改变、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表型、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治疗现状和后巩膜加固手术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阐述了我个人的观点。在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表型上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将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表型分为三型。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治疗现状是目前有争议问题多的领域,诸如高度近视性黄斑可以进行劈裂处理吗?如何处理?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希望能对国内眼科同行有所帮助。本书是个人观点丛书系列,由于认识的不同及诊疗习惯的差异,可能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偏颇。我个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妥和欠缺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眼科同道能给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更正。

作者简介

李筱荣,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眼视光学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新加坡眼科研究所高级临床科学家。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生物与医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黄斑病学组顾问。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眼视光专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视网膜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眼科学新进展》编委,《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编委、国际眼科杂志眼视光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编委、国际眼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Retina中文版》编委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人。自2003年至今,李筱荣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3项已结题)、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十五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美国米尔斯坦基金1项。课题获得国际奖项(防盲治盲方面)2次、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2项,2015年荣获全国眼底病十大进展之一。发表专业论文220余篇,包括SCI文章45篇(均为通讯作者),在眼科学基础研究高影响因子杂志IOVS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三篇论文;国家专利6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25部,2016年担任国家(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眼病学》主编,2010年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眼病学》教材。自1998年至今,共指导硕士研究生58人,博士研究生19人,博士后2名,目前均已顺利出站。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