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滇绎

内容简介

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有时也称笔谈、随笔、杂识。云南著名学者、清末经济特元袁嘉谷所撰《滇绎》就是以这种体裁写成的。全书四卷,1923年由东陆大学铅字排印行世,云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袁嘉谷文集》中也收有。《滇绎》是袁嘉谷著述中较为重要的论著,也是独具云南地方特色、可读性较强的文献。作者在“自序”中讲:“滇,吾乡也。吾游数万里,觉可恋、可誉之地,莫若滇焉。读《滇志》《滇系》《备征志》诸书,独有管窥之助,因随笔之,名日《滇绎》。”由此可见《滇绎》之作,乃袁氏满怀对家乡深情,究心滇事,时有所得,手记笔录,汇而成书。对前人载籍、拾遗补缺,并多参辨,以其卓识远见“以告同心之恋乡、誉乡者”。正因为这样,王灿在为《滇绎》作“序”时称:“暇辄看书,凡关于滇事者,随见随采,随采随编,正其伪误,补其缺略”,堪称“读万卷书,穷数年力,旁搜博拾,成兹巨制。”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也认为:“对滇文化史之考证,尤为详瞻,上自先秦典籍,近至明清史实,天文、地理、掌故、传说,俱有精辟论述,为研究滇文化史者必读之书”。袁嘉谷撰著《滇绎》,于滇人滇事,立足于经世致用,一本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所说“志地方之命脉,志生民之休戚,志前世之盛衰以为法鉴,志异日之因革以为呼吁”而着笔。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和价值:一是志舆地厄塞之险夷。于滇中山水,为切实纪要方舆,不仅采摭口碑,征之文献,还登临山水,边亭亲历,实地踏勘,然后论定。如对滇池的面积,袁氏认为“滇池之大,各书不一”,于是多次亲自考察,然后援引《元史·张立道传》指出:“以池在金马、碧鸡之间,环五百余里。”并以《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引司马彪《郡国志》为旁证,论定为五百里。同时还引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滇中风气,夏不甚热,冬不甚寒,日则单夹;夜则裹絮,四时一也。”认为滇池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并演绎说:“中国巨湖洞庭,水涸则成小川,不及滇池四肘如一,蜀、黔、粤、桂无滇池之比,当为西南要浸。”通过这样比较,树五先生的爱乡心、恋土情,不仅跃然纸上,而且也流露出他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志地方之经济命脉。在《滇绎》中,袁氏认为云南虽地处边陲,但素来资源丰富,引《华阳国志·南中志》称:“《益州郡》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又引《三国志·李恢传》说,诸葛亮南征后,“(南中)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继充军资,于是费用不乏。”另外对云南农林、畜牧、矿产、药材亦有记述,对云南的生物资源尤为关注,认为很好开发利用,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作用。如对云南山茶花,除在《枣林杂俎》一条中引邓渼论“滇茶十德”外,在“三泊茶花”条中,认为“滇茶为全国之冠,推名省花,人无异词,”并指出“三泊大茶花,摘朵运省,岁售千金,可供小学校岁修之半。”也就是说,很好发展花卉产业,可以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袁氏生活于晚清,目睹当时世界竞争,船坚炮利,陆海空运用科学,日新月异;加上受变法的影响,深感在云南发展交通,乃强省必由之路。在《铁路》一条中分析说:“滇地为缅、越通衢,内之则北达西藏、青海,东至川汉,南至黔、桂,铁路成功,滇为东半球之中心无疑。”

目录

丛书

云南文库·大家文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