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大师的教书生活

内容简介

类似的古今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清代笔记中的私塾先生“画像”,到叶圣陶、叶小凤等现代作家创作的描写普通教师日常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只不过,这类作品都没有额外加上一块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尽管它们其实很能启发人们思考教书生活的意义。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一是不断引进西方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直到最近,还又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思考“教师专业文化”的著作,如哈格里夫斯的《知识社会中的教学》。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二是立足于国内“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学——比如,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学的对话特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从这类文献可以看出,教书的意义在于:努力追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本的教学生活,将“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业。三是面向国内教师,但不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必须承认,上述三类研究都曾对本书的酝酿产生过影响。西方专家善于创造“概念”,来透视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几十年来,他们发明了一大堆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确实能揭示教师专业生活某个方面的内涵,比如康奈利的“教育信念”就是如此。教师总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遵循或背叛教育信念自然也会是教师生活可能蕴涵的基本意义,康奈利当然可以拿它来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活。

目录

丛书

大夏书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