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

内容简介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档案学究竞为我、我们乃至社会带来了什么?这篇文章就是这种思考的阶段性成果。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形成七十多年的学科,事实上已经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实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是指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基本思想,而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则是在其理念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作学科”的行为方式。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通过形成学科的基本因素、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学科的切入方法体现出来的。因此,研究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探寻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只有从分析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人手,以中国档案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为出发点,以中国档案学的主要学科的结构和功能为基本内容,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真实、充分地感悟中国档案学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作者简介

胡鸿杰,男,1958年生,国家二级运动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6年供职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1986年至1996年在中国档案出版社先后担任总编室主任、综合编辑室主任和《办公室业务》杂志社总编辑。199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导论》、《行政学》、《办公室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和档案学基础理论。此外,还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委员会委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