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纪实卷

内容简介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匆匆就是半年过去,答应的文字几易其稿,却始终没写利索,于是一拖再拖。其中难处当然不在写字,而在想不明白:这样的访谈性文字集结成书,然后到达各位看官们面前,它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什么?1993年夏季,我也做过一件同样的事情,采访过十几位当时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各类艺术家。先是拟定方案,找谁,不找谁。再就是电话打来打去,说明这个采访的大致意思、目的,约定见面时间,在什么地方。坐车过去,寒暄,泡茶。两相坐定了,从兜里掏出个事先装了带子的小录音机放在桌子一角,然后开说。初时拘泥,因早有备好的几十个话题,步步前趋,企图将对方诱入自己设好的圈套。对方说到兴奋处,哪管你的章法约束?终于漫延开去,这个那个,说得远了。访问者心中自然起急,又不便直说,只是小心往回找补,拢着。待事先想好的话题说完,心中暗松一口大气,任他指手画脚无边无际地一路说下去。末了,将这些声音小心收起,道别,起身离开。回到家中,再将带子倒来倒去支着耳朵一遍遍听着。声音录得清晰还好,录得模糊处,只好努力回忆现场的听觉经验,连猜带想,终于将一场采访码成一篇不短的文字。

作者简介

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摄影领域广泛地写作、策展、编辑书籍并把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现状作为兴趣。研究方向为中国纪实、新闻摄影中的个案。2004年起,主持撰写《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影人对话”专栏,6年时间先后对四十余位重要摄影家做了访谈;2006年,参与《中国摄影50年》编辑工作,为书中“新华社”、“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体育摄影”部分的策展人和撰稿者;2007年,主编《中国摄影家》丛书(10本);2008年至今,为《摄影世界》撰写“口述新华——老摄影家访谈”专栏,已采访40位新华社老摄影记者;2011年,出版《摄影感受中国》(英文)。2008年7月,在日本札幌策展“观看中国”摄影展;2009年8月、9月,大理国际摄影节和法国佩皮尼昂维萨摄影节《年轻的眼睛》摄影展览执行人;2010年1月,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展览执行人。2009年,获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

目录

在售商品

49家店有售 新书8家
68.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