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

内容简介

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由多个模块组成,可以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和构形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构形研究是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的拓扑结构、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和可控性等密切相关。刘金国、王越超、李斌、刘同林所著的《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主要介绍了作者在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领域十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为6章,分别为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的研究概述、可变形机器人系统、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的构形计数研究、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的构形机动性研究、可变形模块机器人的构形转换研究、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领域的研究展望等内容。本书以实际平台、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方法拓展应用为主线,穿插了一些构形研究的通用方法和应用示例。本书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平台为依托,旨在通过方法的通用性来开拓读者的研究思路。《可变形模块机器人构形研究》可作为可变形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刘金国,1978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近年来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预研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30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奖励2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机器人系统、空间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机器人机构学及智能控制方法等。王越超,1960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机器人》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多次获得省部级授予的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机器人系统、机器人遥操作、纳米操作机器人、危险作业机器人等。李斌,1963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探月工程重大专项三期工程论证组专家。主持及参加完成国家“七五”攻关、国家“八五”攻关、国家“九五”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多项课题,主持完成十余项点焊、弧焊、浇铸机器人应用工程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仿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可变形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机器人化救援装备、特种机械臂系统等。刘同林,1982年1月生,博士后。2005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8月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2010年7月博士毕业。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5篇,其中作者11篇(EI源8篇)。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人仿生学、可重构模块机器人、体系顶层设计等。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