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两汉易学史

内容简介

在中国易学史中,两汉时期的易学总觉得像是被一团迷雾笼罩着,它给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内涵神秘且朦胧不清。许多易学家讲到汉易,除了举出几个特有人物的易说外,对于这一段长达四百多年的学术史的曲折演变,多不能道其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此时期的易学与数术之学密切相关,以致内容庞杂而隐秘,迷人耳目;一方面又因为时代久远,史料残缺,以致产生了有的易学家身世不明,有的原著作全丧失或半丧失,或有著作而无作者等等混乱情形。“两汉易学史”便是作者深有感于此而写,旨在对此一时期混淆模糊的易学作一清厘,寻绎其端绪,疏理其脉络,俾得以较清晰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史上,更由此可以看出汉易在整个中国易学的长流中所处的“史”的地位。《两汉易学史》写成,凡历三年。最感遗憾的,是前人无一有系统的汉易史可供参考。各家易说固可由资料收集得来,然其他许多方面多是作者一己之见,诸如:对整个汉易演变的看法是否正确?对有些疑难问题的讨论与推断是否合理?分期是否恰当?一些必要的名称的拟定是否适宜?以及对易家人物的提出与安排、对某些易家学说的商讨是否有理?凡此种种,都甚望听取贤者指教。作者才思不逮,何敢言易?倘以此书之作,他日得睹一更完备之汉易史问世,实为大愿。兹条列其他应先声明诸事如下:一、本书在写作上所持原则,是以学术思想的演变为经,以各家易说的介绍为纬。二、本书是以两汉之时的学术为立场,所以叙述象数易部分特详,而叙述儒门易部分则简略;以象数易为汉易主流故。书中其他有讨论处,也都是采取此一观点。三、本书中所述部分易家,如管辂、王弼、蜀才、干宝数人,论时代已在东汉以后,但从学术上说,此数人都应纳入汉易范围:管辂易为焦、京一脉的嫡传;蜀才易采虞翻卦变为说;王弼排除象数,为汉易时代的结束;至于干宝,虽已晚至晋元之世,但其注易以孟、京易为宗而有新创义,略掉可惜,故也附载于注经派象数易家之后,可视为汉象数易的落日余晖。

作者简介

高怀民,著名易学、易学史研究专家。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大易思想》、《大易哲学伦》、《哲学的人类文明之道》等。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