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冯契“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进程)的简缩本中国哲学通史简编的英译本,是一部贯通上古至1949年为止的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全书围绕“天人、名实”之辩、“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等重要命题展现中国哲学的演化脉络。冯契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本书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突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在逻辑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擅长辩证逻辑,而在自然观上,则发展了气一元论,这与西方人发展形式逻辑和原子论颇为不同;在伦理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自觉原则,而在美学上则较早提出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这和西方人高扬自愿原则和较早提出模仿说及典型格理论也是旨趣不同的。本书也对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做了开拓的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哲学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围绕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哲学在历史观和认识论上取得了标志的成,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动的的反映论”。但在逻辑学和方上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上,中国近代哲学未能做出系统结。本书同时论述了当代中国对于近代哲学如何“接着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