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史学专著,必须要以丰富的史料作支撑,并且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史学知识和较好的理论水平,来进行历史的梳理和分析。这本专著在这些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该书运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报刊史料,口述史料,资料占有详尽、丰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档案史料的收集中,她还专程到北京、河北等地档案馆广泛收集资料,为了获得鲜活的口述史料,她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书稿中,她还特别把数字经过统计学深化处理,列表说明问题,这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中也是不多见的。该书体现了作者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得益于作者平时研究的细心、周密,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交叉学科研究在当今学术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对所要说明和分析的问题进行多视角、多侧面、多层面的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使问题的论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该书就是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于统计学等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中各显其能,显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该书有明显的理论提升。史学著作在论证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史料作支撑,最重要的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提炼。该书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全书总体设计和行文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当今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中,没有很好解决的一大难点。该书选取全国各地比较典型的个案,进行解析,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进行理论升华,既凸显了个案研究的优点,又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总体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色彩较浓是该书的一大特点。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效结合,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更促进了书中观点的创新。文中一些观点属于作者的原创,例如:认为当时的社会救助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积极社会救助制度模式与革命性社会动员运行机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助的绩效;成功的社会救助,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等等。该书对社会救助成效的评价以及对社会救助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的论述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至于该书中其他一些令人信服的新观点,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当然,该书如果能再深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实践的关系,同时,再增加一些典型省、市的个案考察,就更为丰润和全面了。总之,瑕不掩瑜,该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史的研究空白,对深化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建立科学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高冬梅,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