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康熙字典

内容简介

出版说明/金文明这部字典,是清圣祖玄烨於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命张玉书、陈廷敬领衔纂修的,前后六易春秋,至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始告竣工。初名《字典》,盖取义於字之形音义证“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康熙字典·序》)。因成书於康熙年间,后习称《康熙字典》。在此之前,明代和清初曾经刊行过两部流传较广的字典,一部是梅膺祚的《字汇》(成书於一六一五年,收三三一七九字),一部是张自烈的《正字通》(成书於一六七一年,收三三五四九字)。两书均按部首编排。部首的创制始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由於以小篆立目,字形歧异纷繁,分合多有不当(如凵、久等部只列一字,支、幺等部仅收二字),因此全书九三五三字竟分成了五四○个部首。后来以楷书汉字立目的梁愿野王的《玉篇》略增至五四二部,金韩道昭的《四声篇海》删并为四四四部,都使读者对辨部检字感到不胜其苦。到了明梅膺祚的《字汇》,对此始作大胆的革新,首创二一四部,比起前人的分部法来,显得更加合理而便於捡索。稍为後出的《正字通》,分部也采用二一四部,与《字汇》完全相同。这两部风行一时的字典,在收字规模和分部、编排等方面的合理成果,都为《康熙字典》的纂修打下了基础。对照《字汇》和《正字通》,《康熙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部首和编排上,它沿用了梅膺祚创制的二一四部,又以十二地支标名,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和部中各字均以笔数多少的顺序排列,只对某些字的归部作了一些调整。在内容的编撰上,主要是“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之繁冗”,使之“详略得中,归於至当”)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九日上谕)。全书共收四七○三五字(有八十一字被分别重复收录在两个部首中,故实收数为四六九五四字),比《字汇》、《正字通》均多收一万馀字。这样的规模,虽然并未将楷书汉字包罗无遗,但至少可以说,现存经、史、子、集四部古籍中出现过的汉字,绝大多数已被收录。它所提供的丰富的书证资料,以及在帮助人们解决文字音义方面疑难问题的功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语文工具书。《康熙字典》的每个条目,大多包括以下四项内容:(一)字体。每条首列正体,知该字有古文形体者,全部收列於正体之下。(二)注音。博采自唐至明重要韵书《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的反切,以时代先后的顺序为次。凡反切相同者予以归并,不同者分举别列,并加注宜音。既便於研究古音的学者参考,也照顾到一般人识读字音的需要。(三)释义。先注本立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由引申以及通假,一一用“又”字标明,使各音项、义项的界限划分清楚。所列木义,一般以《说文》为据,《说文》释义有误或不够显豁者,则别取正义而首列之。(四)引证。所列义项一般均引书例为证。少则一例,多则数例。书证均标具篇名,一般按时代先後的顺序排列。木书在正文以外,还收有多种附录。正文前面的有:(一)总目。是字典部首的总目录。按部首字的笔数顺序编排。部分变形部首(如氵、水;月、肉;阝(右)、邑等)也附列其中,以便查捡。(二)检字。是部分疑难字的检字表。按字的笔数顺序编排。(三)辨似。对部分笔画形体相似而音义有别的字进行比较辨析。(四)字母切韵要法。是归纳反切门法的歌诀和四声等韵图。正文后面的有:(一)备考。收录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而在当时尚无可考证的字。(二)补遗。收录有音有义本可归於正集而未经增入的字。本书在康熙五十五年撰成以後,即由武英殿书局刊印,世称殿本。由於卷佚繁多,限期毕功,又兼成於众手,因而在注音、释义和资料的引用上存在著不少疏漏和差错。道光七年(一八二七),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王引之等奉敕对《康熙字典》原刊本进行了认真的校勘,查出引书错误二五八八条,於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撰成《字典考证》十二卷,同时将《康熙字典》重新刊印。后来,日本学者渡部温撰《康熙字典考异正误》,北大教授、当代语言学家王力撰《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均对本书引证和音读等方面的差错提出了大量的修正意见。本书的版本甚多。在清代,除武英殿康熙原刊本和道光校订重刊本外,还出现过许多民间翻刻的版木,如点石斋、鸿宝斋、同文书局、上海古书流通处等,都刊印过《康熙字典》。这些民间的版水,大多据康熙原刊本翻刻,未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因而无法使读者按图索骥,去发现和纠正原刊本引文中的差错。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刊行铜版影印本,从书中只避“玄烨”名讳而不避雍正至道光诸帝名讳来看,可知其底本也是据康熙原刊本翻刻的。但商务本增补了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又在书末加上新编的四角号码索引,无疑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以致该本在短短的一年半中再版了五次之多,足见其在当时民间和学界的影响。上海文艺出版社此次重印《康熙字典》,即以商务本为底本,以供读者使用。

目录

丛书

中国古典精品影印集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