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内容简介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初版于1939年,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该书的出版,最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全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正如译者引用的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我们读他的《图像学研究》,‘皮耶罗’一章像读文明史,‘时间’和‘丘比特’二章像读文学史,最后二章像读哲学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它们都是那些领域中的杰作;即使从比较文学而言,似乎也极少有一部书能与《图像学研究》比肩。”《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是2011年中译本的全新修订本,文字做了大幅修订,替换了全新的图版。

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panof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长年从事美术史、美术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图像与观念美术史的形状等,译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等。戚印,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传播与关系史、东亚及中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士与晚明海上贸易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本绘画史:图式与趣味等。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