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土地征用、非农就业与城郊农民收入研究

内容简介

面对转型时期快速变化的形势,该书试图回答:土地征用、非农就业和城郊农民收入三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围绕这三者的关系问题,该书运用了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并试图将土地征用、非农就业、城郊农民收入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考察土地征用与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机制,并运用数理模型推导出相关命题。在此基础之上,论文利用CFPS2010、2014和CHNS数据,综合运用交互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从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等角度实证验证土地征用、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该书得出如下结论:(1)城郊农民与远郊农民遵循不同的收入增长路径,同时两者的非农就业行为和土地征用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征用、非农就业与城郊农民收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城郊农民,但只有通过与远郊农民的对比,才能发现土地征用和非农就业在城郊农民收入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郊农民还是远郊农民,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均呈现快速增长,两者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两者之间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从收入水平上看,城郊农民收入显著高于远郊农民;从收入结构上看,城郊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据重要位置,远郊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据重要位置。工资性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郊农民与远郊农民非农就业类型不同,城郊农民主要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其本地非农就业率为64.32%,远郊农民本地非农就业率刚过50%,这说明城郊农民更倾向于本地非农就业、远郊农民更倾向于异地非农就业。财产性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郊农民土地征用(承包地征用和宅基地征用)频率较高,城郊农民能够获得征地补偿收入和租金收入。(2)土地征用后城郊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在于征地补偿金的多寡和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取。具体来说,土地征用后,城郊农民是否参与非农就业,受到征地强度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非农就业机会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征地强度,征地强度越大,农户将倾向于非农就业;二是供给因素,家庭中老年人比例越高、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较差、家庭越贫困,即使土地被征用,农户由于丧夫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他们也很难参与到非农就业中;三是需求因素,本地非农产业越发达,将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非农活动中。土地征用后,城郊农民的非农就业对收入的边际效应与征地补偿金有关,非农就业的收入边际效应随着征地补偿金的上升而不断降低。即当补偿价格较低时,城郊农民非农就业率更高,其收入增长效应也更明显,而当补偿价格较高时,城郊农民非农就业率更低,其收入增长效应变得不显著。土地征用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关键在于征地补偿金的多寡。土地征用对城郊农民收入呈现出正向显著效应,即征地补偿金越多,城郊农民收入增加越明显。因此,虽然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显著高于未征地农户,但土地征用的关键在于征地补偿收入,显然大多数的被征地农户获得的补偿收入并不高,也并不能持续增加农户收入。当补偿价格较低时,土地征用并不能带来城郊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当补偿价格较高时,土地征用会显著增加城郊农民家庭收入。(3)征地补偿过高时,存在城郊农民离开非农就业市场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城郊农民能够获取租金收入。土地征用后,城郊农民的非农就业对收入的边际效应与征地补偿金有关,非农就业的收入边际效应随着征地补偿金的上升而不断降低,即当补偿价格较低时,城郊农民非农就业率更高,而当补偿价格较高时,城郊农民非农就业率更低。而这一观点正解释了我国当前的一种现象:当承包地的征地补偿金较高时,很多城郊农户离开了就业市场。对于城郊农民来说,他们将很难再返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这是因为农业的边际效益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试图从城郊农民的租赁经济中寻找答案,我们发现租赁经济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城郊农民收入,很多城郊村存在租赁经济现象,既包括城郊农户私人租赁经济,也包括城郊村集体租赁经济。租赁收入主要表现为:对于宅基地征用后的城郊农民来说,虽然他们不能再获得租赁收入,但如果他们在与村集体的博弈中还保留有村集体成员的身份,则他们还能够获得集体收入;对于宅基地未征用的城郊农民来说,城郊农民的租房决策及租金收入将会受到房屋质量、地理位置、房产数量、村庄内产业发展情况等多种供求因素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消除样本偏差后,即控制了房屋质量、地理位置、房产数量、村庄内产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后,我们发现,城郊农户的房屋出租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城郊农民收入。(4)土地征用后被征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显著低于非征地农户,非农就业也会显著负向影响城郊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从农业经营性收入角度看,农业生产性投资是土地征用影响农业经营收入的完全中介变量,土地征用导致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下降(征地农民比未征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投资下降85.5%),农业生产性投资也导致城郊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下降,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会导致经营收入下降102.3%。(5)我国城郊农民收入存在极化现象,主要在于城郊农民低收入群体与其他群体收入差距拉大。而这种极化的影响因素则在于土地征用和非农就业机会的不同。通过城郊农民收入极化的经验观察表明,我国城郊农民收入存在极化现象,主要是由收入分布中50%-10%分位数差导致的,即城郊农民低收入群体与其他群体收入差距拉大引起的。而收入分布中90%―50%分位数差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收入群体与其他群体收入差距在逐渐下降。城郊农民收入极化主要在于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的Shapley值分解表明,非农就业和土地征用是城郊农民收入极化的主要因素,非农就业机会的差异正在加剧城郊农民的收入极化,而土地征用对收入极化的作用正在下降。

作者简介

刘魏,1986年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博士,2017年12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就职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长期致力于贫困和收入不平等、农业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截至目前,已在《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