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

内容简介

民俗学与宗教学、语言学。搞民俗学,不能不懂得宗教学,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语言,是民俗的载体,在民俗学的研究上,语言学一直是很重要的。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甚至认为,研究民俗应该从研究语言入手,他的《蜗牛考》就是从语言学进入的。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语言学著作是专门研究底层文化语言的。美国的语言学家萨匹尔(E.Sapir)就做过这样的工作,我看现在翻译过来的他的书,还是他的一般著作,不是他的这类专门著作,能有这样的著作更好。我记得在日本时,有一个日本学者,是受法国教育的,搞语言社会学,已经很接近我所说的那种底层语言学。我国语言学者陈原先生也是搞社会语言学的,但他不是专门注意底层文化的,是搞一般性的社会语言研究的,不过陈老的书也可以参考。所以,对语言学和语言学史,也要有一定的知识。明年有一个毕业的同学研究家乡的方言民俗,就是一种新的工作。将来如果能有人能写出一本《从(说文解字)看古代民俗》的博士论文,那一定会是一种很好的学术建设。民俗学与地理学。民俗学和地理学也有关系,听说有人写了民俗地理学,很有意思。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本书为《中国民俗史》之(隋唐卷。从民俗学的角度,对(隋唐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隋唐民俗画卷。

作者简介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1927年人广东中山大学任教,参与民俗学会的组织活动,编辑《民俗》刊物与民俗丛书。1928年任职浙江大学,在杭州开展中国民俗学会工作。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研究院研修神话学、民俗学。1941年回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并兼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职。1979年与顾颉刚、白寿彝等七位知名教授联名倡议建立全国民俗学会。1983年任民俗学会理事长。主编了教育部文科教材《民问文学概论》和《民俗学概论》。出版专著《民问文化学:梗概与兴起》、《民问文艺学及其历史》、《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数十部。

目录

丛书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