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多学科视角下的客家文化与对外传播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要包括:客家话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分别结了从客家话的语言学特点、词语表达、熟语等所反映的客家某个方面的内涵和特点,如历史、民俗、思想意识等;客家的迁徙与客家村落形成的关系,如客家围龙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等客家民居的特建筑;客家宗族制度及其功能变迁,客家的节及生命礼俗;客家华侨和客家社团的形成与分布,客家华侨与祖籍地、与祖国的联系;客家话语、客家山歌、客家料理及客家题材纪录片等客家元素的传播,本的客家移民历史与现状,本客家社团的产生与分布,本学术组织的创立及其活动;借助网络新媒体、网络问答社区、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等技术传播客家的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

李晓霞,女,党员,现职于龙岩学院,副教授。于福建师范大学语教育专业,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语言与、客家传播。主持厅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先后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曾获校级教师、员称号。精彩内容:一、“客家”称谓问题不决的原因分析“客家”这一称谓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编修的永安县次志(永安县,今紫金县)中,并且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使用这个称谓了。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他所编的永安县次志中说:“县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闽、潮、惠诸县迁徙而至,名。客家’。”屈大均在书中将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潮州程乡(今梅县)、大埔、丰顺及惠州五华、兴宁等地迁徙过来人籍而居的外来人称为“客家”。时至,屈大均关于“客家”的概念与内涵和范围仍有些模糊,以致后世学界在研究客家的历史与时难以准确界定“客家”的范围和内容,后成了客家研究的一个难题。“客家”称谓问题之所以长期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整体上说,主要是由于“客家”与“广东人”的概念上的关系没有明确,“客家”称谓的适用受到质疑,以及没有一个公认的专用名词、没有准确的人统计等因素所导致的。“客家”与“广东人”两个概念上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到底是广义上的同义词,还是“客家”是“广东人”中的一支,这也是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之一。这关系到对客家历史起源与形成的认知。罗香林和郭振锋认同“客家”与“广东人”同义;黄现瑶认为“广东人”包含“客家人”;唐启嘉提出“客家人”独立于“广东人”。这些观点反映了学界意见的分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客家”一词起源较晚,初用于区分本地说粤语的广东人与外来移民并不适合作为一个民系或族群的名称。这种观点促进了学界对“客家”一词的适用的讨论。不同的学者采用“客家人”“客家民系”“客家族群”等不同的称谓,这也反映出对“客家”内涵的不同理解,进一步加剧了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议。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