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清史解读(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清史稿》为“二十五史”中的最后一部,是记录清王朝历史的重要史著。民国初年,为编纂清史,特设“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并主编,因其书为“急就之章”的未定稿,故名《清史稿》。《清史稿》为纪传体,设有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在历代正史中,篇幅仅次于《宋史》。其记事上起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为止。其中一些列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溥仪离宫出走天津、王国维投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清史稿》的编撰,自1914年开始,至1927年大体完稿,除主编赵尔巽之外,先后参编的有缪荃荪、夏孙桐、柯劭态等一百多人。因修史之人都为晚清学者文人,故《清史稿》的思想体例基本与以前的正史无异。又因《清史稿》成于众人之手,编写之时难以彼此照应统一,完稿之后又未能复核审定即刊行于世,所以体例较为混杂,内容自相矛盾,材料繁简失当等问题相当严重,往往事件发生时间、事实经过以至涉及人名、地名等均有讹误龃龉,甚至有文理不通之处。尽管如此,《清史稿》毕竟是对清朝一代大部分重要原始资料的一次大型汇集与整理,其主要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对有清一代的历史人物、重要事件、典章制度等均作了详细记述,使得一般读者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清朝的历史状况。另外,有些参编者还适当采用了其他一些非常见的史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清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清史稿》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研究清史的最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清史稿》最初刊行于1928年,初版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被运往东北发行,即世人所称“关外一次本”。后来清史馆发现经办人金梁对原书稿私自作了一些改动,史馆之入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对存放于北京未发行的《清史稿》又进行了抽换,这批抽换本即被称为“关内本”。以后东北又对《清史稿》进行重印并作改动,此重印本则被称为“关外二次本”。因此,《清史稿》流传于世较早的三种版本互有不同,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而以其他两种版本为参考。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