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

内容简介

费孝通晚年在学术反思中提出了“社会学的人文性”这一议题,强调社会学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本书从口述史与社会记忆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特征,并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性特征。可以说,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的人文性”议题的回应,对学科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而这方面的知识探索也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让人安所遂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也是社会学人文转向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记忆理论、知青社会记忆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她的社会记忆研究在学界具有比较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所发文章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等转载。其中,《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5)在知网的引用率是217,下载量为8986;《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与王汉生合著)(《社会》2006.3),引用率289,下载量6842;《“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2)引用率95,下载量2992。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