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 作者 余继平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第1版
  • ISBN 9787553112404
  • 定价 280.00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一种活态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必须依靠传承人主体传承与坚守、研究者潜心阐发文化精髓、管理者俯身搭建平台与传播、社会群众认知与礼敬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2003年以来,我国非遗的保护已从物质到非物质,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护,从器物保护到对器物制作者保护(人的保护)的层面,逐步形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活态保护理念。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界一直存在“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非遗产业化开发”两种观点,受“非遗产业化开发”观点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改编热,不但政府在改,专家也在改,就连传承人也在改,把真的非遗全给改“非”了,失去了原有滋味和固有本色,改成了伪遗产。非遗传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笔者鉴于此申报了本课题研究。自批准立项以来,按照工作方案和研究计划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关于非遗的保护理论,笔者十分认同苑利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其历史认识价值,之所以要上升到“被”保护的层面,目的就是将它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不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系统中,既不让它受到太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让它过快过猛地发展、变化,又得让它上承雨露,下接地气,并以鲜活的状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还受到北京大学段宝林先生民间文学“立体描写”方法的影响。此外,深受导师王海霞先生尊重民俗和文化场域的教导,她一直鼓励和支持笔者的研究志趣,并亲临指导,即使是在重病中还多次关心研究进展,先生于2017年6月不幸因病离世终未能看到研究成果。在撰写中也借用了众多先辈时贤的学术成果,笔者尽力注明了出处,若有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学者谅解。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