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玉承中国--从六玉到空间象征/华夏文化原型与造物智慧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阐明了《周礼》“六玉”对应其隐喻的宇宙空间,解读宇宙天地间的“二元”结构模型。这互补的二元感知构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造活动与形态的基础。第二章通过对文化大传统时期传世之玉琮形态的多角度分析,探究史前中国营造原型“方圆”之间所指征的造物“句法”,“玉”礼之崇威经由方位场景所指而显示出后世儒家仁礼承载的语义,以及“圆丘”建筑的方位及场所精神与玉琮的“寓地拟天”所表述的对天地宇宙的图式逻辑。第三章、第四章由《山海经・海外西经》引出“夏后启悬佩之玉璜”,通过其手执的“玉”信所表述的神权道德进行延伸分析,探索玉璜的本体及延续的造物伦理,以及玉璜的形态在造物中的美学价值,从而理解从玉璜中衍生出来的空间编码象征对中国建筑空间的隐喻。最后将璧与璜对应中国最早的官学建筑空间――辟雍与泮宫,以求解释传统官学建筑与现代官学建筑之间的叙事功能。辟雍、泮宫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文化原型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空间环境的影响,成为古代“克明其德”“克广德心”的建筑象征,同时也是整体社会彰显德化教育的象征,这种建筑在当代的全球化语境中更是传播华夏文明的经典原型。第五章,中国的汉字组合在形声象形之间,通过推演其隐喻的空间结构,解读华夏文明的造物智慧。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以玉璧对应宗庙社稷,以玉圭对应华夏文明的信仰。以玉璧为建成环境的品质,展现了中国建筑和造物对于圆形的偏爱。第八章透过玉解读玄黄玉色的空间关联,以玄黄为色彩二元表征下的玉石象征,比拟天地阴阳思维原型所构筑的伦理指向,延递“立像以尽意”中的华夏器物文化精神。第九章试从玉作为礼器,到玉璧在建筑结构视图中的呈现的三维转化,解读华夏中国终极所追求的圆满的创生循环隐喻。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国神话中蕴含着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初民对宇宙空间的联想记忆和创造经验,其中既包含天地空间母型神话、空间再生演变神话,也有造物发明类的神话,它们最终都经过文化的符号象征而与实际的生活造物结合,又反身以实际造物升华延续为文化原型的叙事。本章选取广为流传的女娲补天中的五彩玉石、鲧禹治水中的石生神话,探索与玉石相关的建筑营造共生智慧。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将《周礼》“六玉”作为支撑华夏文明传承上下5000年的编码体系,追溯最初的空间美学生态与体系的生成,解读以玉为道德的媒介物,在空间秩序中的超验感知。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