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社区市场建筑(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

内容简介

目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滥用问题。但即便如此,建筑设计和翻新仍采用传统方式,模式流程守旧低效,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建筑的排放量就占到了30%。通常,建筑师会提出几个备选设计方案,并形成设计以供最终开发。但这种设计方式会很大限度地限制对广大设计可能性的探索,并常常逆气候而动,最终得到的只是次优性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吗?建筑设计从建模开始,逐步探索设计空间,最终形成设计成果,恰如自然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一样。建筑设计应如何复制生物发育过程,与气候协调一致,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很低,完全改变目前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文化?在人类定居史早期,人们就地取用建材,构筑宜居外形,搭建容身之所。人们取用动物皮革和木棍搭建窝棚,伐修树木、雕刻岩石,或捏泥成形,铺草固定,这些都是人类建造庇护所所需的材料。整个过程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即人们首先对要建造的建筑设置一个最终愿景,然后再寻找材料实现这个愿景。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并没有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发展自然科学的目的是用一般规律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而发展传统数学的目的则是将各方面的系统归结为一个整体,并加以表达。甚至到计算机时代初期,这种做法仍然根深蒂固:人们继续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发挥计算机模拟技术快速处理模型的优势,自上而下地开发模型。同样地,建筑设计也运用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导致业界对广泛设计空间的探索仍停留在表面上。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与自然界的运作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生物系统是自下而上发展的:胚胎干细胞分裂,不断增多,逐渐变大,异化原有功能,形成专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功能,如肌肉收缩、神经元信号传输等。随着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它们按相似度形成组织,组织再形成器官,器官最终形成有机体。上述复杂的系统内自组织行为来自于多个单元的交互作用,且每个单元按照简单的规则运行。这种自组织行为被称为“涌现”。鸟群等多单元系统可以有多种配置。以约翰・C.雷诺兹发现的简单乌群为例:该乌群由37只鸟组成,彼此之间有所交互,那么按照我的计算,其设计空间的数量级,可与大爆炸以来的秒数数量级相当。2因此,一个简单的乌群便极其复杂,使得我们无法通过传统数学为其搭建自上而下的系统模型。然而,当我们按照单元交互等简单规则,为鸟群搭建自下而上的模型时,却能发现这种模型在笔记本电脑上就可以无缝运行,并自组织成群体式结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成的系统由各部分的总和组成。关键的区别在于,自下而上的开发是逐步探索设计空间的可能性,并在过程的每一步都以很高的能源资源效率进行开发,而自上而下的开发则是有限的设计空间探索。

目录

丛书

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