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内容简介

《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首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问题和作用进行总体描述;接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动态模型;然后对两个欠发达地区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同时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地区特有的现象,欠发达地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由于经济背景、资源条件、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和体制制度的不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会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与江浙、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城市产业集群的比较,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特点:一是处于点状零星发展的阶段;二是在区域和行业间发展不均衡;三是当地企业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集群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四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五是很多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六是产业集群的形成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村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促进了产业升级;培养了区域品牌,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共同分摊创新成本,推动了创新的实现;扩大了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很多集群还处于简单的集聚阶段,集群网络效应没有形成。主要问题如下:一是产业集群数量少,基本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二是集群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取胜;三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少,缺乏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四是集群企业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五是非正式制度约束力减弱,正式制度供给不足;六是农村市场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七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不足,企业间的联合行动缺乏有效引导。

作者简介

黄汉权,1967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人,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经济食品工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风险投资等。共主持和参加各类研究课题45项,执笔撰写研究报告100多万字,其中国家和部委级课题10多项。获得学术性奖励15项,其中部委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人)、三三等奖4项,其他优秀成果10项。多项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获得国务院和部委领导批示。在《陈望周刊》、《管理世界》、《经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等经济学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专著2部,合著8部,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报告、沦文、著作总字数80多万字。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