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内容简介

1933年率部千里迢迢赶赴古北口前线,与日军浴血厮杀近两个月;1937年在保定孤军抗日,命悬一线;1938年在台儿庄附近被日军炮弹击中左胸,赖一枚银元救命;1939年在广西昆仑关勇猛冲杀,击毙日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1943年在缅甸拼杀苦战,全歼日军,取得缅北反攻战役之全胜;1945年在南京,出席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本书是已故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郑洞国同志的长篇回忆录。该回忆录以严肃、客观、求实的态度,总结和回顾了郑洞国同志前半生的人生历程。由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生活经历,这部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同时,通过作者向人们展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其中老一辈爱国志士的追求和奋斗,包括他们所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也会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一代以教益和启迪。

作者简介

郑洞国,(1903———1991)汉族,湖南石门人。抗日名将。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曾用名郑桂庭,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读私塾,十七岁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曾考取湖南陆军讲武学堂,讲武堂因故停办,返石门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又考取湖南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担任广东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生提前毕业,他被派任教导一团第二营第四连党代表。1925年2月,他随校军东征。次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1926年7月,他随部编入东路军参加北伐,作战积极勇敢。次年6月任第八团团长。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任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1928年3月至同年10月任第九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底,他升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1933年春,侵华日军企图进占华北,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他率部驰援,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两个月,给日军以重创。是年秋,他奉命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次年6月,被派任第二师师长。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郑洞国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战役,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军以重创。“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他又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平汉路保定会战。1938年3月,郑洞国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著,升为第95军军长,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底,郑洞国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第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次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点,两度攻入昆仑关。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升任新编第11军军长,旋改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并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被派往印度担任新1军军长。5月中旬,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的战斗打响。密支那是日军缅北作战的大本营,城里城外、地面地下均修筑了永久性坚固的防御工事。日军借此拼死抵抗,致使密支那久攻不下。7月上旬,郑洞国前往密支那指挥作战。他亲临前线,认真观察、分析守城日军的防守特点。见日军依托工事,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我不利。于是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7月7日,中国军队发动全面攻击,使用密集炮火,对敌进行地毯式轰炸。日军通讯设施全部切断,指挥失灵。8月3日,中国军队又发起总攻,导致日军全线崩溃,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杀,残余日军全部被歼灭。这场攻坚战,摧毁了日军在缅北最后的战略重镇,日军缅北防御体系从此土崩瓦解。抗战胜利后,他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授中将军衔。蒋介石大肆调兵遣将、全面发动内战后,他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去东北参与内战。人民解放军打得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主力损失惨重,他看到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覆亡命运已不可挽回,请假去北京治病,想脱离东北战区。蒋介石却令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组织部队去守长春。1948年6月起,解放军围困长春5个月.他率部突围,出城后遭到解放军猛烈截击,又退回孤城死守。所部第六十六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后,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10月19日凌晨,解放军攻入中央银行,他率部放下武器投诚。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东北局的电文中指出:“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应给以礼遇”。1946年-1949年担任“湖南私立九澧中学”校长,该校为现今“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1950年,他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他目睹人民政府管理上海的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安居乐业的情景,受到深刻教育,后来在自传上写道:“在事实面前,我真是叹服了。”1952年春节后,他到北京,坦诚地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认识,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受到周恩来的嘉勉。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他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