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传媒文化研究/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传媒文化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新领域的开辟,力争做到理论有建树,观点有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一般本科教材相区别。特点之二是不过分拘泥于以往教材的模式,充分考虑研究生读者层次的特点与需要,在展现作者多年来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同时,力求开放性与引介性,努力为读者开辟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研究视野。特点之三是经典理论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兼收并蓄,既有新闻理论、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经典问题的新演绎,又有传媒文化、媒介批评、传播研究方法、传媒体制比较等交叉领域的新探索。各种媒介技术的发明,往往都是出于方便公众传播的考虑。但这种善意的动机和理想,往往被文化现实击得粉碎。20世纪末的媒介化生存转眼间就进化为数字化生存,然而,人们为“媒介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喝彩的掌声尚未停息,却传来“艳照门”近乎灾难性的网络蔓延,冲击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孤立现象,博客、播客、晒客这些新生事物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发展似乎都朝向公布隐私的方向拓进。私人情境在“媒介化+数字化”的条件下渐渐转化为公共情境的东西,私人空间越来越被挤压到一个可怜的境地。不可否认,这也是传媒文化!

作者简介

陈龙,籍贯:苏州。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年6月。导师类别:1、博导2、硕导。技术职称:教授。所在学科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个人简历:1982、9-1987、7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5、8-1989、8江苏镇江师专学报编辑部编辑;1989、9-1992、7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1992、9-1995、7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5、12-1997、12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1995、8-今,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1、大众传播理论。2、电视文化。3、传媒文化研究。学术成果1、《“霸权理论”与电视意识形态宰制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权威核刊)2003年第1期。2、《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与重构》,《文学评论》(权威核刊)2003年第7期。3、《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电视文化理论》,《国际新闻界》(核刊)2001年第3期。4、《当代文化批评的修辞策略》,《江海学刊》(核刊)2001年第2期。5、《媒介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国际新闻界》核刊)2002年第5期。6、《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中国电视》(核刊)2003年第8期。7、《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现代传播》(核刊)2004年第4期。8、《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核刊)2004年第6期。9、《对话与潜对话:“女性书写”的现实内涵》,《当代外国文学》(核刊)2002年第1期。10《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民生新闻公信力构件》,《中国电视》(核刊)2004年第6期。11、《媒介批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13、《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14、《媒介素养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目录

丛书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