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

内容简介

在本书的修订中,作者对原书第一部分有关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章节改动较多。在第一章中,对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在这一部分,增加了“方法论概述”的内容,从三个层次,即哲学层次、学科层次和具体方法层次,说明了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哲学层次,介绍了研究者不同的本体论(ontology)与认识论(epistemology),阐释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和理念主义(idealism)、解释性(explanatory)理论和构成性(constitutive)理论、整体主义(hol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等范畴。在学科层次,介绍了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和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的争论,阐释了实证主义(positiv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思主义(reflectivism)和建构主义(consttructivism)等不同范式。在具体方法的层次,介绍了归纳法与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实用方法。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修改,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第二章中,主要的修改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在第一版中,虽然介绍了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realism)、防御现实主义(defensiverealism)和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realism),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说清楚,而且包含有一些不准确的说法。根据作者新的理解,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与防御现实主义作为两对概念,相互之间是交叉的,即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中都包括倾向于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理论,反过来说,进攻现实主义者和防御现实主义者都可能表现出新现实主义或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不同倾向。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结构理论,谋求解释的是国际结果,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则谋求解释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对系统压力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比较沃尔兹(KennethWaltz)和米尔斯海默(JohnMearsheimer)的理论就会看到,两者作为结构理论都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决定性作用,与强调人性的古典现实主义相比,都是“新”现实主义,但它们的结论却截然不同。沃尔兹以安全为目标,强调国家应追求适度的权力,表现出一种“防御”倾向,而米氏则以权力为目标,表现出了典型的“进攻”态势。为了对现实主义进行更清晰的比较,修订版还对现实主义的不同分支在一些主要问题上的不同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比第一版更清楚地阐释了现实主义学派的历史发展。此外,这一章还对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并且增加了有关英国学派的介绍。就第四章而言,本书第一版中只涉及了国际体系中权力互动的一面,而修订版则突出强调,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涵,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权力政治所导致的世界格局,相互依赖所导致的制度合作,以及观念建构所导致的“主体间世界”(intersubjectiveworld)。以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为例,美国对国际体系所作的反应,有凭借霸权搞先发制人的一面(体现出权力政治的特点),也有谋求联合国决议和行动合法性的一面(体现国际制度的约束),以及改变自身形象、谋求世界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国家认同的一面(体现观念建构)。美国在伊拉克所遇到强烈反美情绪,正是美国在“主体间世界”所碰到的难题。为了说明国际体系的另外两个属性,新版本把原来第六章中有关“合作”的内容移到了第四章,并且补充了有关“观念互动”的内容。第四章的标题原为《权力与世界格局》,修订后改为《国际体系》;第六章的标题原为《国际冲突与合作》,内容调整后标题改为《国际冲突与战争》。除了这些比较大的修改,还有一些较小的改动。例如,在第三章对国际行为体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民族”、“国际政治运动”、“政党”、“宗教运动与组织”以及“个人”的内容,在第五章对国际安全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国家利益”以及“非传统安全”的内容,在第七章对外交的阐述中补充了有关“公共外交”的内容。从技术的层面讲,新的修订更新了一些章节的数据,调整了部分章节的思考题和阅读书目,并且删除了最后的参考网址。

作者简介

李少军,生于1950年。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先后进行过中国古代史、国际共运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政治学。所发表的研究成果涉及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理论和当代全球性问题等领域。

目录

丛书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