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应用分子药理学

内容简介

共14章,第一至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受体、离子通道、G蛋白及细胞内信息系统分子药理学,第五、第六章为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及药物治疗,第七、第八章为心血管药理方面的内容,第九、十章为抗癌药物新进展,第十一、十二章为抗炎和抗氧化、抗自由基的内容,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内容分别为P450和生殖类激素药物的研究进展。本书由王晓良教授主编,编写人员有老一代和中青年药理学家,他们都结合个人在协和医科大学多年来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的心得经验撰写有关章节,本书反映了我国分子药理学的新水平。

作者简介

王晓良研究员,1955年5月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198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的新手段,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1995年起在国内开展离子通道的基因转染和表达研究;1996年起在国内首先研究和发表了人心肌离子通道的电流及调节特性;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2年与复旦大学合作研究了钾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在该工作中承担了基因的转染、表达和电生理功能测定任务,此工作已发表于2003年Science杂志上。近年来主要研究脑缺血和老年性痴呆病理改变与中枢离子通道的密切关系,用分子药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国内外首次证实,脑缺血及β-amyloid损伤神经元及中枢胆碱能抑制可引起脑内钾离子通道Kv亚家族和Kir亚家族的基因表达改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染、表达了多种通道亚型,作为新药筛选的新靶点和新模型。他所领导的研究组近年来还进行了Na/Ca交换(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机制)系统抗心肌缺血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开发研究,Na/Ca交换是药物的潜在靶点,但至今未开发出新药,他们用自己创立的研究方法(发表于JournalofCardiovascularPharmacology,2002),以此为新靶点,寻找新型抗心肌缺血药物。还建立了内皮细胞保护药物研究方法和模型。十余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包括“973”“863”及“十五”重大专项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主持着多项新药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十余部。培养博士研究生近30名。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学报”主编及“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及”Naunyn-Schmiedeberg’sArchivesofPharmacology”顾问编委。

目录

在售商品

23家店有售 新书8家
3.6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