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农业保险:理论、实证与经验(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

内容简介

《农业保险:理论、实证与经验(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主要分为理论、实证以及经验研究三部分内容。研究的主线为农业保险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有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能够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该设置怎样的农业保险制度?在理论研究中(第1章),作者反思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以及农业保险的基础理论问题,并通过浙江、上海和苏州农业保险制度设置进行了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讨论了农业保险的基本问题: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农业保险制度?研究发现,以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基础并不严谨,政策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保费财政补贴的力度以及政府参与的程度应取决于与其他支农政策相比的有效性方面。例如,农业保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协助农户分散生产风险?如何作用于农户生产行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福利?在实证研究中(第2~5章),作者主要是用田野调查数据,采用田野实验经济学和微观计量的方法逐步回答了理论研究中提出的问题。第2章研究了农业保险参与率问题,研究对农户的保险需求和影响参与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除了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以外,保险公司也存在对农户投保的歧视行为。第3章研究了生猪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保险道德风险的度量,这一章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对河南以及浙江省的农户调查,研究发现保险道德风险是否产生和保险制度设计以及宏观背景(例如农产品市场价格)有着密切联系。但农业保险确实可以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并不会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第4章研究农业保险欺诈问题,文中以罗莎台风条件下浙江省水稻保险超赔和生猪保险“不足额”投保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微观制度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不足额”投保问题的出现,从农户微观数据层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养猪农户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额”投保问题,但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农户计算能力较弱,非故意所致,而种植业道德风险主要源于没有科学的定损方法,加上部分保险公司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协议理赔,造成实际赔付率与农作物损失并不相关。第5章中,作者侧重于对生猪养殖业中存在的生物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展开研究,并通过对河南济源生猪保险的案例分析,发现生猪保险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绝病死猪流入市场。经过保险产品创新,生猪保险可以作为激励性管制政策降低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在经验研究中(第6章),作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或者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浙江省农业保险试点阶段的经验得失以及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互助保险、农房保险以及上海青浦区南美白对虾等案例,具体分析了各种保险险种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道德风险度量。本部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农业保险的复杂性和实践意义。《农业保险:理论、实证与经验(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业保险研究文献,并为政策设计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同时《农业保险:理论、实证与经验(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习研究保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参考资料,相关政府单位和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研究进展,借鉴研究成果,对其在产品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