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密教讲习录

内容简介

密宗,又称密教,为大乘佛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殊胜的教法而广受人天瞩目。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来到长安,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并传授以胎藏界为主的密法。唐开元八年(720),金刚智抵洛阳,其弟子不空译出《金刚顶经》等,并传授以金刚界为主的密法。唐代末年,因遭受“会昌法难”的重创,唐密在中国汉地迅速衰落,渐成绝响。民国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先后东渡日本,誓愿接回“唐密”法脉。王弘愿居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佛教日报》称王弘愿“以居士为当代传承密教得阿阇黎位之最初第一人”。本书不仅辑录了王弘愿居士译介的大量日本密教经典和密教宗义以及密教修持仪轨,还记录了王弘愿居士在各地灌顶及传法的情形。是失传千年的中国密法由日本返流回来的史料证据,也是国人学习与研究唐密难得的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

王弘愿原名师愈,号慕韩,生于1876年。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三岁时考取秀才,才情文笔秀出一时。后任教潮州金山中学,民国初年曾为校长。后辞职,主汕头《汉潮日报》笔政,不久又回金山中学任教。王于四十岁前是极力反佛的,这从他的名字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四十岁时(1915年)因阅读《华严经》有悟,开始信佛,改名弘愿,号圆五居士。王信佛后,常从开元寺怡光监院请益教义,借阅经典,对佛教各宗大义有所涉猎。后得到日本权田雷斧《密宗纲要》一书,真言宗(唐密)教义之精深使王大为折服。王精日文,翻译此书后并于1919年刊行,并在国内广为流行,由此引起佛教界对东密的兴趣,导致了二十年代佛教界“东渡求法”热潮。留学僧回国后纷纷开坛灌顶,一时东密在中国南方各省蓬勃发展起来。王弘愿因为翻译了权田雷斧《密宗纲要》,为权田所赏识,两人书信往来不断。1924年7月7日,应王弘愿的邀请,权田雷斧以七十九岁高龄,不远万里,率团共十二人亲来潮州弘法。借开元寺藏经楼下禅堂开坛灌顶,王弘愿在当时的佛学刊物《海潮音》事先刊登此事,于是国内不少佛学名人及地方军政要人,纷纷前来礼受罐顶。王弘愿本人备受权田器重,独得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传法灌顶,得“遍照金刚”密号,绍真言宗第四十九世传灯大阿阇黎职位。灌顶主要有三种:结缘灌顶,受明灌顶和传法灌顶。传法灌顶是上师勘明弟子修持较有成就,堪绍师位时,才传授的,这表明了他具有向他人传法的资格。但传法灌顶一般不授予居士。权田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权田曾做诗为赞,其中有“白衣传法时间稀,只因支那佛法微”之句,为自己辩解。王弘愿接受了灌顶后,于1925年在自己的居住处,潮州成内义安路新街头圆五居,创立了专门弘传密宗的佛教团体--“震旦密教重兴会”。公开招募会员,开坛灌顶,讲演教义。同时发行书刊,并于1926年创办双月刊《密宗讲习录》,一直到1933年才停刊。1925年,王弘愿前往日本松原山拜会权田雷斧,依止权田学习密法,并到其他一些地方参学,一个多月回国,出版《东游吟草》以志其行。1928、1932和1933年三度在广州六榕寺解行精舍开坛灌顶,前来灌顶者人数颇众,王出版了《广州灌顶记》以志其事。当时国立中山大学鉴于他的影响,特聘他主修《广东通志•宗教志》,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讲师,作过有关“因明”、“法相”方面的佛学讲演。1934年,汕头部分信徒组织“汕头密教重兴会”,礼聘王为导师,并编行《世灯》月刊以助弘化.1935年,王弘愿生病,1936难免在病中传法与广州冯达庵,汪彦平,潮安人王学智和王弘愿之子王福慧四人。1937年2月5日逝世。世寿61,有子女各一,女名慧兰,终身持素不婚嫁。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