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书法

内容简介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书,心画也。”所谓书法,既是用古老的书写工具——毛笔,写出包括篆、隶、楷、行、草各种汉字书体的法则规范,也是一种讲究执笔、运笔、结构章法、墨法、风格等因素高度统一的造型艺术。比如,执笔时要五指用力、掌心空出、腕部发力;运笔要一气呵成、掌握节奏、气息连贯;结构章法要合理有序、和谐统一、错落有致;墨法要浓淡相宜、分寸得体……更为关键的,是能表现书者的创作状态和审美情趣,展示出多样的个性和风貌。书法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她以“美”来打动观赏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熏陶,从而感染人们,让他们在美的艺术形式里纯净心灵,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学习,不仅指书写的技能,还包括文字学、历史学、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修身养性。书法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然造化的演变和万物生灵的运动,摈除杂念,心神合一,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去追求美好事物。这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简要地对中国书法的历史做了一次梳理,介绍各个时期的书体流变、重要转折和名家名作。而在第二部分中,则围绕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的七种主要文字及书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分别展开论述,进一步了解每种书体的演变历程和其背后的故事。本书讨论的年代范围下限定为清末民初,未涉及现当代作品。感谢在中国书法史的探寻之旅中,和我们一起打开尘封记忆,用心感受每一次历史见证的你们!

作者简介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目录

丛书

中国文物小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