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明窗亮话

内容简介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我度过了青少年时光,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歌星、游戏的时代,使我幼小心灵幸免垃圾文化的侵蚀,而有机会读各种好书,去一亲雅正文化的芳泽。独门独户的家院,在一座古老寺庙旁弯曲的小巷里,那无数个晨昏与白昼,寺庙悠悠钟声传来,和着外婆的诵书声,我渐渐长大。外婆当过塾师,亦是我的发蒙老师。记得她最早用来教我识字的课本是一本叫《亦复如是》的清人笔记,还有她用毛笔书写的几十张字方方。到十岁左右我读高小时,外婆黑漆书柜里的藏书中,我已把能读的都找来读丁。《唐人小说》、《聊斋》中的故事传奇,《儿女英雄传》里“十三妹”的情仇恩怨让我痴迷惊喜莫名,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读,但从中得到的趣味快乐,那种超出庸常生活的体验是终身难忘的,文化的因子,已渐渐植根于我童稚的心灵。识得繁体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它使我在后来的阅读中得益多多,受用一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进人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很快就进入青春生命的多梦季节。那时中学生课余时间宽裕,阅读课外书籍成为我的爱好与需要。可惜那时找书不易,一本破损卷边的《海底两万里》,传到我手里,欣喜犹如黄金在抱。那种阅读是零零碎碎间断不成系统,凭爱好去进行的。唐诗宋词,歌德、海涅、普希金的诗,巴尔扎克、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醒世恒言》,《儒林外史》,还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加恋爱的巴金、茅盾的中国新小说,皆是我的爱好。当时正值“文革”前夕,报纸上正猛批“三家村”,批“封资修”的文艺作品。中国社会正处于山雨欲来、杀机暗伏的时期。但这些对一个不谙世情、不懂政治的女中学生并无多大影响,我依然沉浸在自我天地里,陶醉于普希金浪漫激情的歌吟和拜伦爵士忧郁的咏叹里。那是情感、欲望的阅读,是渴望生活追求精神自觉与不自觉的审美栘情。我以为,在这情感饱满、心智纯良的青春年少时期,一个人是否喜爱书籍,有无优秀文化的熏陶至关重要,它对于塑造人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在今后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气质倾向和性格志趣的形成,乃至人生道路命运的浮沉。

作者简介

吴茂华(一九四八--)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一九七一年以后当过工人,做过幼教、职教、文教干部、杂志编辑。一九九一年开始发表文章,现为职业写作者。

目录

丛书

开卷文丛

在售商品

23家店有售 新书3家
5.98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