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为了使本书写出水平,达到较为理想的质量,我们在本书的研究写作中采用了下列原则和方法:一是广泛联系和比较。研究历史文化,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去研究。任何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符合世界历史文化发展普遍规律性的特点和自己的特殊性;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与外民族的互相交往彼此影响中实现的。在《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一书中,我们把周代的宗法放在整个世界古代的历史范围中,通过广泛比较、综合分析,求得周代宗法制度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得到国内很多专家的好评和肯定。本书研究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我们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介绍世界和我国各民族宗法制度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性,然后逐一研究广西各民族宗法的具体表现和特点,通过广泛联系和比较,探索广西各民族宗法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这样就使研究的结论更加科学,更加能为人所信服,更容易做到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二是开展百家争鸣。党提倡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明辨是非,促进学术发展的正确的方针。但是近年来百家争鸣之风并不热烈。笔者在1989年出版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一书,对传统经学的宗法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学术批判后,至今学术界还有不少人仍因循封建经学的错误道路去研究宗法,或不加分析批判地搬用资产阶级社会学的观点来谈宗法。在本书中,我们对不同观点的学者的论著进行了一些引证和评议,其目的是为了以文会友,展开学术争鸣,以便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三是联系当代现实。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发展学术以外,还应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特别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宗法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对建设当代文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结合当代中国以及广西的社会现实,研究宗法文化改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对推动中国和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腾飞具有现实意义。四是从实际出发。广西有12个民族聚居,汉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壮族也有1000多万,瑶族是世界著名的山地民族,留存的资料特别丰富,民族特色也很典型。另外,如广西境内的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很少,留存的材料极少,宗法文化也不很典型。在本书中我们对汉、壮、瑶、苗4个在广西人口最多的民族单列专章论述,由于瑶族文化典型,资料丰富,论述得更为细致深入;对其他8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则集中在三章论述,有的写得较简单。本书这样安排完全是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无其他考虑。对某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论述得还较简略,只能留待条件具备时再作补充。五是对和本书研究主题无直接关系的学术问题,采用多数学者意见。广西民族史的研究中存在不少学术分歧意见,诸如土司土官的族源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而与本书研究的主题宗法制度无直接的关系,所以暂采用源于壮族说,而将土司土官制度中的宗法形态列入壮族一章论述。80年代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是目前所见的最全面最详尽的一套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资料(无汉族和回族),多属于广西民族史研究工作者50年代在政府的组织下详细调查的成果,得到政府和多数学者的承认。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