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美学新眺望书系

内容简介

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这一方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和学术背景下被提出,它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度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西方美学自黑格尔、谢林以来,基本上已中上了对自然美作任何系统的研究。许多职业美学研究者相信,与其去为诸如一个日落景象的美寻找原因,还不如去研究一只奶罐的造型。但本书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美学领域粗暴的取消主义和狭隘的惟艺术倾向之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问题依然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对自然的关注依然是美学获得哲学尊严的心要保证。但必须看到,传统的自然美是没有独立品格的,它的价值仅在于成功充当过承载人的某种神性或人性品质的工具。于此,在美学领域尽量廓清人学的迷雾,让对象呈现它自身,对重新发现自然美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就应成为重构人与自然新型审美关系的起点。在当代,工业化的浪潮已使原生态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的征服自然的冲动更使所谓的审美实践体现出超强的破坏性。于此,物象美学所要昭示的,就是唤起人们对物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在平等对话中寻托双方重新结盟的可能。

作者简介

刘成纪,河南虞城人,1967年2月生出陕西铜川。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艺学专业,2002年到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为郑州文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代表性专著有《审美流变论——艺术与生命的新对话》(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欲望的倾向

目录

在售商品

13家店有售 新书0家
1.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