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6卷)

内容简介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独家授权,《南怀瑾选集》在原来基础上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代学术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具体书目为: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三卷:《庄子諵譁》。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宗,初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禅宗,也就不了解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无法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禅海蠡测》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禅话》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我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并且绵延至今,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原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章,颇具价值。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中国道教发展史略》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