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宋刊周易本义(上中下)

内容简介

福建自宋代起,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带动文化、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而官学、私学的发达,闽学的创立与传播,科举的兴盛,以及雕版印刷资源的丰富和水上交通运输的便利,都促成福建刻书业的快速崛起。福建建阳随即与浙江杭州、四川眉山并列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这种兴旺景象在元代得到持续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明末。宋元时期的福建刻书以其刻书数量多,营销范围广,影响整个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宋祝穆云“(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叶梦得言“福建本几遍天下”朱熹也称“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宋元之际熊禾亦谓“书籍高丽日本通”。从这些文字中不难想见当时的盛况。宋元福建刻书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其中的精华部分如:泉州州学刻《禹贡论》,蔡梦弼刻《史记集解索隐》、《杜工部草堂诗笺》,魏仲举刻《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黄善夫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祝穆刻《方舆胜览》等,于百年来一直嘉惠士林。由于宋元闽刻古书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为后人校勘、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刊刻时代早、较接近原貌的底本或校本。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目录

丛书

宋元闽刻精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