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社会认知:从大脑到文化(第2版,中文精装版)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如何产生、维持和调整对他人的态度?如何对事件进行因果解释?如何被他人影响或影响他人?这些认知过程又如何受动机、情感和情境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从科学探究的意义上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的日常理解本身就是我们社会交往过程的构成性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革命”以来,科学家对人类心智“黑箱”的理解已有了很大进展。结合脑科学和文化研究的*证据,本书试图系统地解析人们如何加工*重要的认知对象——自我、他人以及社会情境。认知视角的优势在于它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它还试图发现“何以如此”的机制。本书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誉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经典著作,是想了解这一领域的学生和科学研究者必不可少的专业向导。两位作者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是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

作者简介

苏珊•菲斯克(Susan T. Fiske)197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教授、心理学与公共事务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当选心理科学协会(APS)主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SPSP)主席、行为与脑科学联合会主席。现为《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的主编以及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编委。荣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威廉•詹姆士奖、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会的唐纳德•坎贝尔奖以及古根海姆学者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谢利•泰勒(Shelley E. Taylor)1972年获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杰出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作为社会认知、健康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开创者之一,她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心理科学协会的威廉•詹姆士奖、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会的唐纳德•坎贝尔奖以及健康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译者简介:周晓林,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1988年10月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底正式回国,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任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主任。2001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所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年获教育部特聘教授称号。周晓林教授是罗丹科学院(RodinRemediationAcademy)的CorrespondingFellow,任BMCNeuroscience和ScientificReports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LanguageandCognitiveProcesses,FrontiersinChildHealthandHumanDevelop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CognitiveInformatics杂志编委,国内《心理科学》副主编,《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编委。曾为3种国际刊物编辑了4期有关汉语认知的论文专刊。周晓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决策与神经经济学、社会认知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已在国际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6篇。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