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瓷器卷1

内容简介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并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原始瓷器。在东汉晚期,开始烧制成熟的青瓷。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先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杰出贡献,中国古代瓷器不仅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也蕴含了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中国历代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中国是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工艺日用品的国家。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20余片原始青瓷瓷片,是目前发现中国早的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烧制技术不断改进,到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开始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形成了以越窑为代表的庞大南方青瓷生产体系。三国时期,瓷器生产以浙江地区为中心,青瓷为主。此时的青瓷施釉均匀,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胎质呈淡灰色,坚硬细腻。常见的装饰纹样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等。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成为瓷器主要造型。东晋时期,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使用褐色斑点作为装饰。南朝时期,继承了前代青瓷生产工艺,出现刻划莲瓣纹装饰。北方青瓷的生产究竟始于何时,在目前古陶瓷界还没有充分的材料可以证明。目前已知的北朝青瓷窑址有山东的淄博寨里窑、河北邯郸的贾壁窑、河北内丘窑和河南的安阳窑等。它们的产品在品种、形制和烧制工艺上,存在共同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有各自的地方风格。山西地区出土了许多北朝青瓷,北魏墓葬有大同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太原北魏神龟三年(520年)辛祥墓、侯马高村乡北魏墓,器型有鸡首壶、盏托、罐、唾壶等。其中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青釉唾壶、辛祥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青釉盏托与南方青瓷相近。北齐墓葬出土北朝青瓷资料更加丰富,主要有山西寿阳北齐河清元年(562年)厍狄回洛墓,山西祁县北齐天统三年(567年)韩裔墓、山西太原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山西太原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等。太原周边地区北齐墓出土的青瓷有明显的北朝风格,胎白但因烧结温度不高,瓷化程度稍低;釉色青中泛黄,玻璃质感强;胎体厚重,器型硕大;造型多样,纹饰繁复。主要器型有鸡首壶、壶、带盖罐、高柄灯、盘、盒等,造型类似于南方青瓷,也有异域文化和佛教文化风格。如厍狄回洛墓出土的黄釉莲瓣尊,造型口小底大,如水滴状,不同于中原陶瓷器,类似于无模吹制成型的贴花玻璃瓶,别具异域风姿。这种造型的尊在北朝时期其他墓葬还没有发现。所饰的莲花纹多为呈双弧线,瓣形窄而长,也不同于中国早期本土莲花纹。为太原地区北齐青瓷常见。娄睿墓出土的黄绿釉贴花铺首瓷盖壶,颈部贴三个铺首,口吐细茎莲花垂于腹壁,莲花间贴三个铺首衔环,这样的装饰富有中亚风格。娄睿墓出土的青釉灯集模印贴花、刻花和浮雕三种装饰技法于一器,饰莲瓣纹、忍冬纹、联珠纹等纹样。特殊的是在灯盏的外壁贴饰有新月托日的符号,这个符号是袄教重要的标志。它也是萨珊波斯国王皇冠上的徽记,在虞弘墓石椁、安伽墓门额上也有相同图案。1956年太原市玉门沟出土的青釉印花胡人狮子纹扁壶,颈部底部饰联珠纹,是萨珊波斯人所喜爱的图案装饰,这种纹饰常常被应用于金属器之上,装饰位置也都在口沿、颈、肩、底足等位置。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狮舞的技艺源于西凉的“假面戏”,唐代时盛行于宫廷与民间。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太原玉门沟出土的青釉扁壶是描绘狮子和手持拂子的假面胡人舞狮的情景。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