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手绘的魅力·笔尖下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篇)

内容简介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又称“小洋楼”,是在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特定历史时期内,西洋文化进入津门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建筑艺术形式,是近代天津开放的一个鲜明象征,构成了近代天津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并逐渐凝固成为天津市独有的一种城市建筑风貌。1860年,天津开埠成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和少数有权势的中国人,在天津营造了众多的“小洋楼”。其中各国租界内的建筑基本上各自为政,建筑风格迥异,不但表现出了很强的个性,而且连同本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也一并搬到了租界里。与此同时,中国的达官贵胄不拘泥于西方固有的建筑格式,结合天津本土建筑的建造习惯和东方传统文人的隐喻心理,衍生出了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的“小洋楼”建筑形式。正是由于从个人喜好出发,对中、外建筑符号语言的洒脱运用,给了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了“小洋楼”千楼千面、异彩纷呈的建筑风貌。从西式洋楼逐步发展到“小洋楼”,呈现出天津近代建筑发展的清晰脉络,“小洋楼”的本土化进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相互逐力的过程,“小洋楼”代表的异质文化逐渐成为天津地域景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天津“小洋楼”景观作为中国近代沧桑历史的证据,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经历者与见证者,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不仅承载着近代历史遗产物质方面的意义,也是该区域人文环境的载体,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只是一栋栋房子,还有千姿百态的历史人文艺术气息。当代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始终伴随着地域文化的逐渐流失。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洗礼,现代化、商业化、高效化取代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心在田园”的精神追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城市复兴”任务的重压下,传统文化精髓正在我们手中褪色。越来越多的城市乃至乡村正被同质化,“千城一面”己成为不得不接受的无奈,这势必造成对原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城市历史地段的实物环境,历史风貌建筑,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如初,当地原有的生活方式、人文风俗更是脆弱得几乎不可再生。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遗产是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和民族自尊心的源泉,任何破坏和丢弃文化遗产的行为,都将导致精神的贫乏和历史记忆的缺失。保护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保护其真实性,即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信息能完整、全面、真实地得到传承。目前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以公产房为主,部分充当政府机关的办公用房,一些为企业所把控,还有教会产和私产,保护与开发再利用的现状错综复杂,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景观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时代精神。天津坐拥如此独特的历史积淀,在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下,要使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本。只有保护好这些资源,使之成为城市鲜明的名片,城市经济发展才有价值。保护遗产不应仅仅局限在“风貌”上,而应使遗产在价值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往出版的相关书籍多以实景照片的形式为主,多从建筑整体的形式效果出发。本套书从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独特的建筑语言方面的学术研究入手,在系统、全面地展现建筑风貌的同时,梳理出这些建筑的装饰符号信息,通过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物质性和人文层面的深层次挖掘,意在借史鉴今,使这种特有的城市建筑文化在当代得以激活与延续,在城市生活中得以焕发青春,与现代城市环境激情碰撞,共同演绎多元化、地域化的景观艺术。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景观艺术、建筑空间艺术、公共艺术的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曾承担天津市诸多重大相关课题和设计工程项目。本套书的编写得到了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美术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希冀《手绘的魅力:笔尖下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篇)》的出版能够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资料上的参考。

目录

在售商品

1家店有售 新书0家
52.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