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要求中华文化地位的配套发展和相应提升。将中国几千年多民族、多源头灿烂文化翻译出来,推向世界,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国典籍翻译(当前主要是英译)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重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典籍翻译尤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格萨(斯)尔》是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共同创造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统称《格萨尔》。《格萨尔》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其中不仅渗透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而且受到原始的自然崇拜、苯教和佛教信仰(藏传佛教)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出口头传承和文《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的特点。其基本的诞生和传播路线是从藏族到蒙古族地区,经过长期的民间创作和流传,形成多语种史诗版本的复杂格局。《格萨尔》经千年传唱至今仍为说唱艺人所传诵,堪称“口头文学典范”和“活形态”史诗之王。《格萨尔》与其他一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现,有力地推翻了黑格尔“中国无史诗”的论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拥有史诗,而且拥有世界上长的史诗。这样一部宏大史诗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19世纪以来,《格萨尔》在世界上流传日趋广泛,早已引起西方汉学界关注和重视,并先后出现了俄、法、德、英等语译介本。由于《格萨尔》自身所具的学术价值和独特魅力,以及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和国内外藏学界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史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视角开展了研究工作,形成了专门的“格萨尔学”,成为国际藏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从翻译学视角去审视这一“活形态”口头说唱文学译介和传播研究至今很少。我们初步研究发现,《格萨尔》史诗有“民译”(藏、蒙古、土民族语言内部互译)、“汉译”(藏、蒙古、土译为汉语)、“外译”(藏、蒙古、汉译为英语等外语)、“往复翻译”(多语种之间往复翻译)和“回译(各外语本译回汉语)”多种复杂翻译现象和译本形态存在。其翻译途径和过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译和笔译或者文学翻译,也不仅仅是转译和重译,它还有更为复杂的多向、交叉、往复翻译等特点,这些都包含着崭新而经典的翻译问题。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首先进入《格萨尔》史诗本文研究。就《格萨尔》,的形成渊源、内容结构、艺术成就、传承情况、流传方式、说唱艺人、文本形成、版本以及异文本展开研究。运用当前国际史诗学的新成果,从口头诗学“程式”理论人手,对《格萨尔》程式化结构以及说唱艺人的记忆特征进行阐述。借鉴“本事迁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分析众多《格萨尔》版本和异文本形成机制,对史诗的版本流传作一较为清晰的划分;为进入史诗翻译研究做好学理铺垫。

作者简介

王治国,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典籍翻译方向)专业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4-2015),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兼及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出版基金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四项,参与国家社科后期项目和天津市哲学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藏族典籍翻译研究:雪域文学与高原文化的域内外传播》一部。在《中国翻译》《民族艺术》《民俗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西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山东外语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民族翻译》等核心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丛书

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丛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