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翻译心理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

内容简介

虽然20世纪初英语翻译理论界就提出了“翻译科学”这一术语,20世纪30年代时林语堂等学者也多次使用“译学”这一术语,但真正有意识地把翻译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则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董秋斯在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中国翻译学”。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词典已开始收入translatology这一词条。1993年,《汉语大词典》收入“译学”一词,意为“翻译之学”。但翻译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无需讨论的话题,因为翻译活动自古已有,翻译研究也历时颇久,翻译概念已为人熟知,何需赘言解释?然而,在学科建构中,概念并不因被熟知而可视为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需对其基本概行深入探索而支撑理论体系的建构。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翻译本质的追问。学者们分别从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文艺美学、系统论、信息论来考察翻译。有的将翻译视为科学,有的将翻译视为艺术,有的强调翻译是一种复制,有的强调翻译是一种改写,有的认为翻译是再创造,有的认为翻译是意义阐释,有的说翻译是文化传播,还有的说翻译是政治操控。有关翻译为何的陈述纷纭芜杂,翻译定义也层出不穷。这些陈述反映出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翻译研究所关注的不同要素,也反映出人们对翻译日渐深入多元的认识。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具有多维。翻译本质的多维属也越来越多地获得译界学者的认同。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