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朱自清散文精选

内容简介

《择偶记》揭露青年男女在封建婚姻枷锁下的辛酸生活;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质是无视情爱和性爱,否定人性。旧社会的婚姻悲剧,概来源于此。在文章中,作者凭着他的老实,凭着他的真诚,向人们诉说着他过去四次择偶的往事,风趣地描述了自己儿时择偶的情形,于平淡轻松的叙说中,反映了一代青年不幸的婚姻命运,批判了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与上述绚丽禾农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阴历十月初九日生於江苏江都县。他的祖父和父亲一直在江浙一带做小官,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家道小康,后来就每下愈况。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传统文化的薰陶。1912年在扬州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1916年毕业。1916年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北京大学学系毕业。1920年后在杭州一师、吴凇中国公学、上虞春晖中学、江湾立达学园等校任国文教员,教学认真,极受欢迎;并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于8月起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8月曾一度休假,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7月返国。历欧数国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并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随校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因胃溃疡死於北平医院,年五十一岁。

目录

丛书

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其他版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