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漂移、改写与再造: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区域电影之形成

内容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漂移改写与再造: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区域电影之形成》是作者龚艳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经过修订而成的一部电影史论结合的学术专著。由于作者对这一选题的情有独钟,使得论著的选题及考察的角度都有其独特性,介于断代与专题的交叉研究。尽管属于中层研究范畴,但仍可以说是一个可能产生学术思想增长点的研究角度。作者将对某一特殊时段,即从对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5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格局的演变研究放到冷战时期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中国电影版图在这一阶段逐渐分化为三个重要的区域:上海、香港和台湾。而此后,即在随后的“十七年”时期,中国内地电影业又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上海”、“北京”、“长春”三个重要的电影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漂移改写与再造: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区域电影之形成》中具有独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电影发展格局的“两次分化”的概念,从而较好地对冷战初期中国电影版图的区域性与差异性进行了概括。通过对电影人员、资源、企业、体制等因素的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描述了中国电影在冷战初期的形态特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形态差异和艺术特质,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正如论文标题中的三个关键词:“漂移”、“改写”、“再造”所标明的那样,对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电影语言的裂变和分化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极具凝聚力的概括。

作者简介

龚艳,1980年生,电影学博士,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电影文化与批评、电影史论。参与与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双重镜像:华语电影中的身份政治”、“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美学核心版图建构——互动叙事、虚拟现实与电影发展新模式研究”、“双城记:1940-1950年代港沪两地电影研究”等。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两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港沪戏曲电影往事》、《分叉路与浮桥:“冷战”初期的中国电影》、《双城记之四人行:1948-1952年——朱石麟、李丽华、刘琼、舒适渔港沪影事》等。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