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曲麻莱县幅,I46C002004)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曲麻莱县幅,I46C002004)》系统地建立了曲麻莱地区的岩石地层序列,划分了9个古生物化石组合,获得33属54种遗迹化石资料,阐明了中二叠世茅口期生物古地理区系属特提斯大区华夏区。系统地总结了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演化史。据孢粉化石将陆相红层时代厘定为古近系沱沱河组和雅西措组,确定当时为温暖略干旱的热带一亚热带气候环境。在第四纪地层中获得了5个热释光和1个“年龄数据,提出风成砂的形成与湖相沉积物有关系的认识。将深成岩浆岩划分为2个构造一岩浆岩带,5个岩浆序列,1个独立侵入体,获得4个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和1个锆石SHRIMPU—Pb年龄,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早期和侏罗纪一白垩纪;扎河岩浆岩带形成于侏罗纪弧一陆碰撞转化为陆一陆碰撞的构造环境;巴颜喀拉岩浆岩带的中酸性侵入岩的物源以壳源为主,具有陆缘火山弧花岗岩特征,是燕山期板块同碰撞阶段的产物。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形成于陆缘火山弧环境,克南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将变质岩划分为4种类型,探讨了区域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及其形成环境;新发现的宁多杂岩(结晶基底物质)经历了晋宁期高温中低压角闪岩相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印支期一燕山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巴塘弧火山岩带和克南群主要以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属低绿片岩相,缺乏高压型(例如兰闪片岩或榴辉岩等)变质相。自北而南将测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和北羌塘—昌都—思茅地块3个I级基本构造单元和5个Ⅱ级构造单元。系统总结了地质构造演化史和新构造运动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曲麻莱县幅,I46C002004)》初步查明了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其形成经历了中二叠世陆缘海至中三叠世早期弧后盆地扩张环境,混杂岩带形成于印支期弧一陆碰撞阶段和燕山期陆一陆碰撞阶段。上述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提高了青海南部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板块构造、地质演化史、高原隆升与环境生态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丛书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