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失序世界的关键影响力(新知文库)

内容简介

“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本书作者之一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首次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即刊于《TheAtlantic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一心理学理论近年来影响很大。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象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本书由该理论的提出者撰写,以纽约地铁和美国的街道为例,深入分析了发展了该理论,对犯罪学、管理学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书有现实意义,内容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是罗杰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和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他也是曼哈顿学院的副研究员。凯萨琳.柯尔(CatherineM.Coles)是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助理,目前正在研究社区起诉的发展。他们现居新罕布什尔州汉诺瓦市。

目录

丛书

新知文库(新版)

在售商品

243家店有售 新书121家
3.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