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套装共55册)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阿昌族》:阿昌族的传统造物设计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伴随着该民族的不断进步,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均逐渐演变为种种有形无形的存在,其中不乏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包含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精神文明,其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于传统的造物之中。通过遗留至今的器物,我们可以领略到阿昌族人在面对现实生存环境时所展现的民族力量和智慧,它们集中反映了该民族为改变自身状况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阿昌族传统造物,是物化的民族文明,凝聚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历史经验,是我们认识阿昌族设计思想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纳西族》:纳西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纳西族,源于古代氐羌。他们自称“纳西”“纳汝”和“纳日”。在纳西语中,“纳”的含义是“大”与“黑”,而“西”“汝”和“日”的含义是“人”和“族”。所以,“纳西”“纳汝”和“纳日”的含义是“尚黑的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羌族》: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以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贵州铜仁地区的江口县、石阡县等。古代羌人曾经聚居的中心区甘肃、青海一带,考古发现了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遗址,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遗址,以及卡约、寺洼、上孙家寨、辛店、诺木洪等文化类型,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与古羌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朝鲜族》:中国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从朝鲜半岛移居到我国东北地区的迁入民族。朝鲜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就开辟了新的生活家园,形成了新的民族聚居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100多年来,朝鲜族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汲取和接受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中国朝鲜族不是中国的土著民族,其先民们曾经生活在朝鲜半岛,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国朝鲜族的迁移,始于17世纪初的明末清初时期(朝鲜李氏王朝中后期),到了19世纪中叶,成千上万的朝鲜人,越过图们江、鸭绿江,迁入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为中心形成了广阔的朝鲜族聚居区域,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把这片荒芜的黑土地,开发浇灌成稻香四溢、物足年丰的富饶之地。朝鲜族移居中国境内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是与各族人民患难与共、互助互惠、并肩作战的过程,也是共建美丽的生活家园、吸收灿烂的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仡佬族》:仡佬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仡佬族人口为5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其中包括有黔、鄂、湘、渝、川、桂、滇等几个省份。仡佬族古代先民较早地活动在江汉流域至川滇黔一带,是我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庞大族群,被称为“卜”或“百濮”。早在殷商时期就与王朝发生了交往贡纳的关系。①《史记》中载,春秋时期“濮在楚西南”,至战国时濮人势力一度衰落,其南部被南越国所占,北部属地分裂而建立起夜郎、且兰、母敛等众多的地方邦国。东汉以后,濮人称谓逐步向“僚”过渡,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其与古越人统称为“僚”。隋唐时期,僚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仡僚”,而“仡佬”的谐音异写也开始见诸这个时期的史籍,但“仡佬”一词的大量出现则在宋代史籍之中。宋后,仡佬的称谓一直被后人所沿用,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仡佬族人民为了躲避灾祸,大多隐藏了自己的民族成分,与其他民族杂居,散布在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和汉族之中,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有关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才正式统一使用“仡佬”作为该民族的族称。

目录

在售商品

7家店有售 新书7家
9902.5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