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货币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传递研究

内容简介

货币方面的变动,常常是经济变动的重要根源。经济货币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货币供给量不断增长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经济的货币化过程需要不断注入货币增量,二是货币总量扩张与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货币扩张是经济增长中不可避免的结果,1994年汇改以来,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加大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压力。汇率问题一直是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只有实行合理的汇率制度,制定恰当的汇率政策,才可能实现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本书各章的结构如下:第一章讨论短期与长期中汇率、货币、价格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按照从货币到价格,再到汇率,汇率传递的线索,为全书具体内容的展开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围绕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存在着许多争论。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货币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且货币对实际经济会产生作用,货币影响实际经济的渠道包括技术冲击与生产率变动等。货币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历来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汇率与产出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汇率影响产出的一个关键渠道是净出口,出口被认为是经济恢复的催化剂。第二章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将货币化的一般过程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在货币化进程中货币政策该怎么做?人民币汇率又有什么作为?贸易方面的反应又将怎样?中国的货币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内生性,据谢平(1996)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较为成功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其二是没有发生东欧国家那样的持续的高通货膨胀,而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货币化过程。转型经济中的货币化过程导致超速的货币供应,使政府得到了巨额的货币发行收入;这些货币发行收入在改革的进程中提供了一种利益补偿机制,因此货币化过程提供了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维持改革速度的有利条件。经济改革本身需要付出巨大成本,这种成本在改革初期没有相应的收益来抵补,往往要用货币投放来支付,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改革初期经济的低货币化状态使制度变迁过程得以与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同步推进,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陷阱的困扰。第三章探讨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与汇率传导机制,探讨在货币政策非中性的前提下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能够多方面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减少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必要途径。本章按照1993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对我国1996-2008年间的汇率传导途径的计量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显著,而汇率对物价以及产出的影响不显著。然后对美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中美的对比分析。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能够拓宽货币政策作用渠道,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在开放经济中可以将汇率传递程度作为货币政策的作用目标,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四章对中国出口行业不完全汇率传递进行实证研究。中国是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汇率变动及汇率传递很大的影响,包括出口商品的国际定价等问题。自1994年汇率并轨后,汇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汇率变动会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对整个经济水平产生影响。本章通过实证回答了中国汇率传递的程度这个问题。选取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出口行业——家电行业,验证了中国出口行业确实是存在不完全传递情况,并具体研究了中国不完全汇率传递的主要原因。仅分析汇率传递系数的大小是不够的,第五章讨论在汇率传递程度上理论与现实的明显冲突,对影响汇率传递程度的因素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汇率传递理论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很难满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汇率传递不完全的原因,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静态的市场不完全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汇率不完全传递是由于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从动态供给角度分析的沉没成本理论,强调供给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考察企业进入和退出决策;从动态需求方面考虑的市场份额理论以及生产全球化理论等,强调了需求因素对汇率传递的作用。在国际定价策略方面,本章分析了企业采购策略、品牌价值等因素对汇率传递程度的影响。第六章讨论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反映一个经济地域与其他经济地域进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产品,体现该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汇率传递通过三种机制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在商品价格方面,推导了汇率对进、出口价格和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系数;在贸易条件方面,介绍了汇率在不同贸易条件变动中的作用;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介绍了汇率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影响国际竞争力。本章分别测算出汇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弹性,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长期内这将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第七章谈汇率传递的经济增长效应,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结构的调整,防范汇率危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汇率传导途径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汇率传导途径不畅。本章从应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将如何发挥作用。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此外,为优化贸易地位,我们应该调整出口结构,通过政策扶持增强企业的定价能力,改善贸易条件、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和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等。本书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注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分析,我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作者具体分析了中国出口行业的汇率传递程度,及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二是注重对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本书对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三大环节进行了中美对比分析,研究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找到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在开放经济中的发展趋势。文章还对中美两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旨在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不完全汇率传递对许多问题的分析都有意义,它将影响到经济冲击的国际传递,有助于预测真实汇率的波动及进行国际货币政策的福利分析,因此对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的全面分析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郑平,男,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汇率、国际金融、国际投融资等。2005年4月至6月,赴柏林经济学院参加“欧亚链”联合教学项目,为其研究生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曾就职于金融机构,现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举院。

目录

在售商品

3家店有售 新书0家
5.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