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立项A类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中间成果(研究报告、内参、论文等)已经受到各界的关注,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原因是,此项研究突出从宏观视角考察和提出问题,不仅引起了同行关注,而且以此确立了中国社科院在流通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本书有意避开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商业部门”、“流通行业”的狭隘观念和视角,尝试开辟全新的考察思路,着重从宏观层面集中讨论流通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所得出的基本判断对促进农产品、工业投资品和工业消费品传统流通业的现代化和市场体系的培育都是适用的。本书从不同角度定性、定量论述了以下理论和政策问题:●对流通创新的本质认识及其宏观政策含义;●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与国内外同类成果综合比较,本书的新贡献是针对中国国情,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论证了以下新观点:1.与以往的部门、行业观点不同,本书提出,流通问题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从宏观视角重新审视流通过程可以有新的“发现”。因此,流通创新首先要寻求“宏观流通论”的研究方法和考察思路的创新,树立“从全局看流通,从流通看全局”的新观念,积极参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讨论(后续观点均与此紧密相关)。2.流通产业落后、市场体系缺失是中国转轨经济同成熟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重大区别,这些区别决定了中国要从排斥市场的体制走向依靠市场的体制,面临着一系列巨大挑战和根本转变。忽视这些区别,照搬成熟模式,常常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迎接巨大挑战,完成体制转变,弥补机制缺失,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肩负着特殊的重要使命。因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流通业,将确立功能强大的流通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先导地位,并健全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弥补市场传导机制缺失,从而使中国的转轨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问题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流通业发展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而且需要流通产业政策。4.沃尔玛现象显示,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悄然造就了流通产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广阔领域引领生产、调整结构、配置资源、促进消费、抵御风险的强大功能,以往多被忽视的流通企业正在逐步取得对制造商、供应商的*支配地位。目前,在中国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也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结构、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5.上述新情况、新问题显示,对流通产业的地位和效能需要重新评价。流通产业不应被继续有意无意地当作次要产业来看待,中国应将主要注意力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制造业转向流通业,寻求借助流通业解决原有问题的新途径。从时间角度考察,流通产业通过其“减少耽搁或停顿”的天然职能,可以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节奏和速度;从空间角度考察,流通产业通过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天然职能,可以决定各种经济结构。这是从时间继起和空间并存两个视角所作出的最高概括,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而基于这两点,凭借*理论、知识和技术,寻求*解决方案,修复加速复杂化的经济体系,正是流通创新的真正由来,也是发达国家对流通创新备加珍视、舍得投入、不断探索的原因。6.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有些尴尬。第一,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产业所具有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的耽搁和停顿、*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被节奏放慢悄然吞蚀掉了。例如,由于忽视、轻视对经济节奏和企业流通效能的统计、监测,对商品流通、资本周转速度放慢和库存增长缺少警觉,致使在“八五”至“十五”期间,国民经济至少累计蒙受了本可避免的上万亿元的隐性损失(2001年,企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有所加快,从1999年的12次,提高到2001年的166次,略好于1992年165次的水平)。第二,由于忽视流通在结构调整中不可替代的天然功能,在空间上导致片面依赖财政政策和行政手段,使得结构调整“主角”缺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效果不佳,花样翻新的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同时又对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意在制造业的动向缺少应有的警觉。例如,有些人认为外资进入流通业最多不过使国内流通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一批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倒闭,无伤大局。其实不然。外资进入流通业,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流通业,但最终受影响的是中国制造业。因为,基于上述的天然职能,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和大规模商品采购能力,明显把持了流通业的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据此完全可以向制造业,乃至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直至“掌管”起中国的产业结构;外商所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完全可以决定国内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对外资的这种能量和战略上的考虑不可掉以轻心。正因如此,壮大国内流通业,发挥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角功能十分迫切,意义深远。中国在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理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业、制造业和产业结构,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7.流通创新的核心思路是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促成国民经济完成“第三个转变”。作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国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别在于流通产业等传导产业和市场体系等传导机制的缺失。因此,在依赖一般意义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求解中国难题的同时,更应强化流通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功能。出于同一原因,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塑造传导机制,提高流通效能,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绝非画蛇添足,也不是对“两个转变”的简单重复。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地区无不叫喊“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但同时又放任经济节奏的缓慢、迟滞,任凭已经投入的巨额资本沉淀、凝固或隐性闲置。现在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到处缺钱”,而是循环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8.新时期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流通业的若干要点。(1)在流通产业的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中,最要紧的是解决好宏观层面的问题,即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将流通产业政策列入最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和最高的决策层面,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流通产业的贡献率。(2)从理论、体制、政策、主管机构、审批权限、企业经营范围等诸多方面加快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解决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3)建立精确、可靠、实用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4)在深化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流通业实施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基础的现代化改造。同时,要在物流成本调查研究和物流资源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当前尤其要坚决制止误用违背物流规律的办法“大办”物流业的倾向。(5)流通现代化绝不只是第三产业的事,第一、第二产业更要积极参与流通创新。流通现代化也绝不只是东部沿海城市的事,更要关注农村和中西部。(6)明确流通产业政策,加快流通产业立法,制定流通产业规划,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现代流通产业集团。(7)加快反垄断立法,加快对内开放,改变阻碍商品流通的条块分割状况。(8)强化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宋则,1951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同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在北京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任教,1986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