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国学经典 学生读本 今注今译:礼记译注(精编本)

内容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及其众弟子的言行,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全书内容广博,有解释说明《礼》的,记述说明各种礼制、礼节的,记述日常生活礼节、准则的,阐述儒家思想理论的;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礼运》《儒行》等篇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古代学子的必学篇目。《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礼记译注(精编本)》3个阅读要点:重点理解“礼”的原始意义。《礼记》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上至国君诸侯,下至庶民百姓在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仪式和礼节。书中的“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敬神祈福的仪式;二是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行为准则;三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规范。知道了“礼”的本源,我们才能懂“礼”、遵“礼”。领会儒家的**政治理想。儒家一向主张出世,希望儒生们都能够走上仕途,成就一番作为,而这作为的*终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他们理想中的**政治目标——建立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他们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形态,一种完美的社会形态。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一代代的儒生们努力着、奋斗着,只可惜受时代局限,他们永远也认识不到,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下,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即使如此,他们所作的努力和奋斗也不应该被轻易否定、抹杀,而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反思。立足现实,理解“礼”的变迁。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清末、民国时期的一系列文化运动和改革,使得传统的“礼”文化中落后、糟粕的内容被淘汰、剔除;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又为现代的“礼”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今天的“礼”指的主要是符合社会道德和审美有序的行为规范,其基本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己和适度。《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礼记译注(精编本)》2个知识要点: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娴熟运用的修辞技巧。例如《礼记·曲礼》中的“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是对古代君臣仪容气度的细致描绘,兼用了排比和夸张的双重修辞手法,使君臣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流传很广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就出自《礼记·学记》篇。《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礼记译注(精编本)》1个成长要点:《礼记》有对礼仪规范的讲解,也有对学习方式、做人规范、儒士德行的描述。这就是要告诉我们,不仅要在言行上学会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礼尚往来等,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还要学会加强个人修养,在向人行礼仪时,也向人传递我们内心对整个人生的态度。

目录

丛书

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