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秘境之舞:四川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每年都要在横断山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藏彝走廊地区某一段走一阵,遇到有意思有感觉的地方,就多待一段时间。今年选了一南一北两个地方。一个,这条走廊北边的四川岷江上游的黑水县。然后,又南到了云南丽江。通常的地理与文字考察之外,自然听到许多不同的歌唱,看到不同的舞蹈。这就是横断山区让人入迷的地方:不止自然景观奇伟,更在于与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丰富绚烂的多样性的文化呈现。因此之故,我常常说,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就是我的课堂。体味人生的课堂,学习文化的课堂。那些民间口传文学的讲述者,那些民间的歌者与舞者,都是我的老师,更不要说,那些对这些口传材料与歌舞进行整理与研究、继而推陈出新的有成就者了。他们常常都是我请教的对象。今年5月到丽江,就有当地一位普米族朋友和一位纳西族朋友带领我,深入民间。参加了普米族、纳西族和彝族民间文化整理和研究者们的聚集,使我受益良多。纳西族朋友聚集那一次,本说宣科先生也会来出席,我想听他说说纳西古乐。但他因为年高,最终没有出席我们热闹的聚会,但托人带来了他的书、他的音乐。遇到雨天不能出门时,我就静下来,在古乐声中,读他的书。前次去黑水也是一样。在达古冰川管理局所设民俗博物馆中看到一袭古老的皮制铠甲,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动问几句,当地朋友马上找来一些相关的资料,当夜,就放在了我的床头。灯下展读,知道过去的蛮荒时代,不同部落间彼此征战时,出征的武士们就身穿这样的铠甲。当战争渐渐成为记忆,这皮制铠甲便成为舞蹈的道具。人们通过舞蹈重演历史。悲怆凝重,是整个部落的人们送武士出征的场景。高昂狂放,是整个部落迎接英雄归来的情形。未到现场观赏这个舞蹈之前,我便通过其中一篇文章详知了一切。或者说,这篇文章帮助我在实地观赏舞蹈前做了一次很好的功课。因为这篇文章还详解了这种舞蹈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特点。再看此文的作者之一,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杨莉。

作者简介

杨莉,生于1957年11月,土家族,原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在国家核心刊物与其他杂志中发表论文《发展中的四川民族舞蹈》等20余篇,合著有获全国第二届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的《巴蜀舞蹈史》及其他学术论著8部,主持国家科研项目有《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数据库》等4项:个人艺术创意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并在省部级文艺演出活动中多次担任总编导,1994年开创了九寨沟景区“藏、羌风情晚会”旅游文化演艺模式,为四川文化旅游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郝爽,生于1983年3月,土家族,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中西舞蹈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学学士,现就职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艺术研究部。曾获“中央三台”奖学金,2009年编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申报片(中英文版),参与编撰出版了《羌年》、《与天对话的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等学术成果4部,曾担任北京电视台跨年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魅力12”藏、羌民族文化活动专辑撰稿人。

目录

丛书

藏彝走廊研究丛书

—  END  —